陳 亮 顧玉東
小王夫婦結婚1年后,生了個大胖兒子,全家歡歡喜喜。孰料,生后不久,媽媽即發現孩子的右側上肢不能活動且軟綿綿的,小手毫無動作。這下可急壞了小夫妻倆,他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抱著孩子來到了醫院的手外科就診。接診的李大夫仔細地詢問了病史,并作了詳細的體格檢查,最后告訴他們,孩子患的是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俗稱產癱。小夫妻倆頓時緊張起來,連忙問產癱是怎么回事?李大夫摁了摁鼻梁上的眼鏡,對孩子的父母慢慢說道:“人的頸部左右各有一組神經叫做臂叢神經。它是聯系大腦和手的橋梁。正是靠著這座橋梁,我們的大腦才能感受外界不同的刺激并發出指令使雙手完成各種復雜和精細的動作。臂叢神經損傷后,上肢與大腦的聯系中斷,整個肢體既沒有感覺,也不能運動,這將給孩子今后的生活、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臂叢神經的損傷?”孩子的父母滿臉疑惑。“通常有三大原因,”李大夫繼續答道:“第一是胎兒過大,若胎兒體重超過4000克,胎兒頭部娩出后,身體就較難娩出,在牽拉過程中很容易造成臂叢神經的損傷;第二是胎位異常,臀位產胎兒即使體重正常也較易發生臂叢神經損傷,有時甚至是雙側臂叢損傷;第三是助產技術不妥,如產鉗或胎吸裝置使用不當、徒手牽拉力量過大以及對有剖宮產手術指征的孕婦仍繼續長時間地試行陰道分娩。三個原因中具備兩個就足以產生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此外,尚有極少數患兒的上肢遲緩性癱瘓系由臂叢神經的先天性畸形所致。”
“原來如此。”聽了李大夫的詳細介紹,小夫妻倆更想知道以后怎么辦,家長又能做些什么?針對這些疑問,李大夫又說道:“長期以來,臨床醫生對于產癱的治療束手無策,因而常常又采取保守治療的方法,任其自然發展。最近10年來,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臨床醫生對這種疑難病癥有了充分認識。目前公認的產癱治療原則是根據其自身的病理解剖特點,早期采用顯微外科技術修復斷裂的神經,實踐證明其療效非常顯著。有個叫歇爾伯特的法國醫生長期觀察和隨訪了幾百例產癱患兒,發現凡是在生后3個月沒有開始屈肘動作恢復的孩子,其上肢功能幾乎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恢復。因此,目前國內外臨床上都將生后3個月有沒有屈肘動作的恢復作為手術探查的重要指征。對于3—12個月保守治療無效的患兒,醫生將通過神經移植結合移位的方法修復受損傷的臂叢神經。雖然有少數孩子不經過手術也可能有一定的功能恢復,但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幾乎一致認為手術治療的效果要明顯優于非手術治療。并且,神經修復的時間愈早,患兒肢體功能的恢復就愈滿意。”
李大夫接著講了產癱的后遺癥問題:“對于1歲以上的幼兒,手術修復臂叢神經的機會已大為減少。此時,患兒將進入后遺癥期。產癱的后遺癥主要為關節的繼發性攣縮、肌肉的動力性癱瘓以及患肢的短縮(可短縮6~8厘米)。因此,1歲以后的治療應以糾正各種攣縮后遺癥及功能重建手術為主。產癱后遺癥中最常見的是肩關節內旋攣縮,它可以嚴重地損害肩關節的功能。對付這種后遺癥最好的辦法是預防。父母親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一經診斷就對嬰兒進行肩關節的被動外旋訓練。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肩關節繼發性攣縮的發生。對于這種后遺癥的治療,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肩胛下肌剝離術、肩關節前路松解術或肱骨外旋截骨矯形術等手術治療。肘關節最常見的畸形是伸直受限。因此,父母應多作患兒肘關節的被動伸直訓練,以防屈曲攣縮的發生。對于產癱性橈骨小頭脫位目前還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采用手術復位尚無成功的報道。目前主要進行的手術是橈骨中段截骨矯形以使前臂處于旋前功能位。手部后遺癥中較常見的是腕關節尺偏以及垂腕垂指畸形,肌腱移位手術對糾正這兩種畸形有較好療效。”講到這里,李大夫強調,雖然功能重建手術可以改善患兒的肢體功能,但其療效顯然不如早期的神經修復手術。因此,預防各種后遺癥的最好方法是早期進行神經探查手術,通過精確的神經移植及移位方法修復斷裂的神經,并且在恢復神經功能的過程中輔以各種康復措施。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各種后遺癥的發生。最后,李大夫還著重講了產癱的預防問題,對于妊娠婦女來說,定期進行產前檢查尤為重要。婦產科醫生通過檢查可以預先了解孩子有無體重過大及胎位異常等情況,以決定最合適的分娩方式。這對于產癱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的父母千萬不能麻痹大意。
聽了李大夫的詳細介紹,小夫妻倆表示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對孩子進行治療,爭取使患兒的肢體功能得到滿意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