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昭和
醫生在給病人診病開藥時,常會向病人提出一些忠告,比如少喝酒、不抽煙、避免情緒波動等等,這些無疑都是有益的。但是,近年來不少醫學專家認為,簡單或籠統地向病人提出建議或告誡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針對不同疾病、不同發病年齡的特點,向病人提供盡可能詳細具體的治療和保健知識。比如:該疾病是如何形成的?這種疾病可能出現哪些體征或癥狀?可以首選哪些藥物?某種藥物出現副作用怎樣處置?等等。由于許多疾病與社會因素、精神壓力、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所以,醫生不能忽視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行為的教育。比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推薦一些有利于疾病治療的飲食療法、運動鍛煉方法,或者介紹一些“釋放壓力”的生理行為,如哭、笑,跳舞、唱歌、旅游、娛樂活動等,使病人通過這些方法消除不良情緒、減輕身心壓力。也就是說,醫生應該把具體行為作為治病或保健的方法,與開具的藥方一并推薦給病人。醫學專家稱之為行為處方,或叫無藥處方。
醫學專家認為,行為處方將在未來醫療保健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社會環境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不少疾病的發生、發展常與心理狀態不良、工作緊張及生活壓力過重有關。社會因素是導致疾病的不可忽視的誘因。醫生開具行為處方的目的是為了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減輕其身心壓力,調動其體內的正常生理功能,最終達到康復的目的。另一方面,隨著非處方用藥的日益普及,“小病進藥店”的人會很多。一般病人迫切需要了解更多醫療常識和藥物安全知識,“行為處方”無疑為人們增強保健意識、提高健康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行為處方還可以強化人們(包括病人和非病人)的健康意識,使人們懂得健康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藥物能治病,但良好的行為方式防治疾病同樣具有不可低估的效應。有些行為方式還能起到藥物難以起到的治療效應。比如,患者直接參與“釋放壓力法”,往往很容易達到釋放壓力、減輕病痛的效果,患者的自信心也會增強。具體方法有哭(悲哀反應)、笑(歡樂反應)、藝術活動(創造力反應)及打擊或踢的練習(撞擊反應)等。哭的良好的減壓作用常被人所忽視,哭雖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它可以使人在緊張中得以暫時放松,有助于消除積蓄已久的壓力或悲傷,鼓舞起重新生活的勇氣。笑是大家公認的治病良方。早在70年代,一位叫卡諾曼·卡曾斯的記者撰寫了一本名為《疾病解析》的書。該書生動描寫了他用笑作為脊椎硬化病止痛藥的經歷。其后,不少生理學家對笑的生理學原理作了研究,大家幾乎都肯定了笑的醫療效果。研究內容包括笑對血壓的沖擊力、對神經、內分泌的反應和對呼吸的作用。一些專家建議醫生在給病人開“笑”的處方時,要給他們指出適當的頻率,教給他們一些方法去激起笑,以引起充分的歡樂反應。這對健康和長壽都是有益無害的。
藝術活動是行為處方中最廣泛的一類,包括繪畫、音樂、雕塑、詩歌等多方面。有關專家一直在探求藝術活動的治療能力。不少研究證明,各種藝術形式對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美學上的刺激,如聲音、樂曲、節奏、光線、色彩、形態及詞語等,對入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都有積極的沖擊力,使人精神上產生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歡愉感,忘卻常存心中的憂愁和痛苦,樹立奮進向上的信念。這些研究中最被人看好和推崇的是音樂處方。國外有一個名為“國際音樂協會”的組織,曾對8萬多名外科病人進行了20多年的研究,證實音樂對減輕焦慮和疼痛的效果最為突出。研究還發現,音樂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和減輕壓力。早產嬰兒接受適當的音樂刺激有利于增加體重。另外,國外某些醫院或療養院鼓勵病人親手作畫或雕塑,使他們從創作中體驗到一種成就感和歡愉感。聘用專職人員指導病人學習舞蹈或藝術體操,對一些采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老年慢性疾病(如支氣管疾病、腰背痛、糖尿病、神經衰弱等)的患者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治療作用。
行為處方的內容遠不止以上所及,比如園藝勞動、游戲競賽、欣賞景色、品嘗美味、沉思祈禱、登山遠游等,都屬于“行為處方”的范疇。甚至夫妻生活,醫生也可開出有益健康的性愛處方,內容包括性生活頻度、性高潮體驗以及如何提高夫妻問的“性趣”等。事實證明,那些接受醫生建議每周至少有一次性行為的婦女的雌性激素水平,是那些性行為次數少于她們同齡人的兩倍。“每周一次性行為”,有助于婦女減少面部潮紅,延緩衰老,消除關節疼痛和偏頭痛。
有人斷言,未來的醫生將會對病人開具越來越多的行為處方。當然,醫生開出的行為處方,應當有可靠的臨床依據,具體而不空泛,適用而不繁瑣。采用某種行為療法治病的醫生,應當通過必要的訓練和學習,對各種行為療法的適應證或效果有深刻的了解。這樣才能使行為處方真正成為安全有效、受人喜歡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