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高
這是雙魚座54號恒星。據觀測,這顆類日恒星的亮度有所減弱。
2000年9月25日~29日,西班牙特勒萊夫島上召開了由歐盟和歐洲航天局主辦的太陽活動周期與地球氣候變化研討會。會上太陽風理論的創始人、芝加哥大學教授尤金·帕克不辭勞苦,對四十多篇論文進行了整理、歸納,論文廣泛涉及太陽磁場起源、計算機模擬降雨效應、氣候變遷等多個方面的問題。據帕克教授透露,一項新的太空探測計劃正在實施當中,該計劃將對大量類日恒星進行監測,以便就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做出新的判斷。
“我們對幾顆類日恒星進行觀測后發現,僅數年內其中一顆恒星的亮度便減小了0.4%,”帕克說,“如果同樣情況發生在太陽身上,那么,地球將重現300年前天寒地凍的惡劣環境。因為那一時期太陽活動大幅降低,地球氣溫也隨著急驟下降,出現所謂的‘蒙德極小期。為了探明太陽的變化規律,及時對這一現象進行預測,我們應該安裝一套自動監測系統,對成千上萬顆類日恒星進行觀測。”
帕克提出,應盡可能了解太陽對地球氣候影響的詳細機制,包括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的強弱變化,以及來自銀河系的宇宙射線的變化情況。宇宙射線隨著太陽活動高峰的到來和太陽風的迸發而減少。在大氣層內,宇宙射線可能會影響地球雷暴的發生率以及低層云的形成。
“聽到日內瓦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接受了這項對宇宙射線進行研究的實驗建議后,我非常高興,”帕克說,“我們必須通過實驗的方式來了解云的形成規律,解釋我們在太空和地面觀測到的其他諸多現象。”
帕克同其他一些發言者一致認為,20世紀初期的全球氣候變暖是由太陽活動加劇而引發的,不過最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變遷則不可牽強附會地解釋成是由太陽的持續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以及煙霧的大量排放可能是造成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
談到目前正在實施的計算機模擬未來氣候變遷的計劃,帕克則強調說,這項計劃使用的模型可能還不夠完善,因而它還不可能捕捉到氣候變化中出現的所有錯綜復雜的關鍵性因素。“歸根結底,我們所需要的計算機模型必須能夠對增加某一特定溫室氣體,以及太陽亮度發生變化的后果做出可靠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