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德
法國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所著科幻小說《流星追逐記》中,講述了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有個科學家發明了一架神奇的機器,它從地球附近的太空中抓獲了一顆“流星”(實際上是小行星)。因為它是純金構成的,所以運到地球后,這重達1867噸的黃金、高達680億億元的巨額財富,引起了軒然大波。種種爾虞我詐的丑劇使發明家大失所望,最后只能憤怒地將這座金山推入大洋的深處……
故事純屬虛構。雖然宇宙中未必真有純金小行星,但現代科學家們相信,在銀河系“人丁興旺”的小行星家族中,大約有5%(約有幾萬顆)的成員是M型的。它們主要是由金屬組成的,因此不必開采、冶煉,可以直接當金屬使用。
例如,屬于M型的第16號“靈神星”,其直徑250千米,按計算估計除了有鐵5億億噸、鎳5000萬億噸外,還有其他的多種稀有金屬數億噸。即使是那些只有一兩千米大的近地小行星,如1986DA、1986ED,所含的金屬也是以千億噸計,其經濟價值真是難以衡量。
過去人們對這樣的“天鵝肉”只有仰望。但現在科技已經進入到太空時代,科學家們當然希望這些行星能為人類造福。在1978年就有人上書美國航空航天局,認為21世紀初就應考慮去小行星采礦的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天文學家阿爾文也認為:“在人類登上月球之后,宇宙飛船的下一個目標應是去小行星。”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的利易斯博士撰寫的《太空開礦》更使得人們躍躍欲試。
對此,捷足先登的可能將是美國電腦軟件商吉姆·本森。本森53歲,早在幼年時代就向往宇宙,渴望飛向太空。現在他立志要做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礦工”,他也堅信自己必然能成為第一個“小行星開發商”。本森看中的第一個目標是第4660號“海神星”。當然它也是M型的成員之一,直徑幾十千米,尤其幸運的是,它將于2000年游弋到距地球400萬千米的近處。在天文學上看,這簡直就是近在咫尺了。現在已經確定,“海神”上除了擁有大量的金屬外,可能還有大量的水——這對于將來去那兒開礦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本森很快就把自己的公司售出,用這些錢來啟動他那雄心勃勃的計劃。他請人設計的“近地小行星探測器”是一種低成本的小型無人探測器,長約2米,直徑約1米,計劃于2001年升空,先后要6次掠過月球,以充分利用月球和地球的引力節省燃料,然后經加速后才向“海神星”飛去,并屆時降落于其表面上。即使處處精打細算,該項費用仍將超過5000萬美元。他的一些親友認為“他的腦子肯定出了問題”,但他得到的支持更多。如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官員丹尼爾·戈爾丁非常欣賞這個大膽的計劃,并熱情鼓勵其下屬去推動這項工程的實施,因為他認為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多種原因,今后的開采工作只會越來越困難,人類終將走出地球,向太空謀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