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平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作為家庭該如何同步推進呢?這是個很值得我們家長關注的問題。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十多歲的孩子在家中沒有掃過地、沒有洗過碗、沒有鋪過床,甚至不用削鉛筆、不用理書籍,每天吃飯都是父母將筷子擺到位才款款“人席”之類的情況并不鮮見。家長們之所以這樣做,為的是讓孩子“一心只讀圣賢書”。可是,只單純重視孩子在文化學科上的“優秀”,而忽略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的鍛煉和提高,這是非常有害的。常言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試想,如此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氛圍下“寵愛”出來的孩子,縱是文化上的高分“狀元”,也難以成為生活上的強者。一個不屑“動手”不會生活的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何以創業、何以有為?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所以我們應“四心”齊備,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著力于引導孩子為今后獨步人生作些必要的儲備。
一是細釋“苦心”。通過我們家長的言行,讓孩子明白“不下水的人,永遠學不會游泳”、“如果怕摔跤,就只有永遠地躺到床上”的道理。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和妻子便注意結合兒童的特點,有意識地給孩子講述一些諸如“猴子和青蛙造窩”之類的童話,使孩子在潛意識中形成“動手有益”的觀念。我們還“狠心”地讓他赤著腳在水泥地上走路,一不小心跌了跤,孩子趴在地上看我們大人的反應,可我們一個個無動于衷。孩子看沒“救”了,便自己掙扎著爬了起來。因為,孩子摔了跤,我們如果驚惶失措,又是親又是揉,或者跺著腳罵地板,那樣不僅于事無補,還會養成孩子依賴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稍大些,我們常帶他去農村“隱居”,讓他和農家孩子多在一起相處,讓他力所能及地幫著干一些農活,讓他享受一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諧趣,讓他品味一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滋味,更讓他切身體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孩子在耳聞目睹中,在親身體驗和比較中,既享受到“動手”的樂趣,又感知到苦中有甜、“身在福中要惜福”的道理。我們就是這樣良苦用心地通過潛移默化的感染和影響,不失時機地給孩子灌輸道理,不斷強化孩子“動手”的意識。
二是要用足“慧心”。如果讓孩子置身于舒心的“動手”氛圍中,就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調動孩子自己“動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常常通過一些有趣的形式,激發孩子“動手”的興趣。比如,孩子剛學穿衣服時,早上起床。我就和他“比賽”看誰先把衣服穿好。當然,比賽時我會給自己制定“不平等的條約”;必須等孩子先穿好褲子以后,我才能“動手”。所以,由于時間“緊迫”,我有時也將上衣穿反,有時也將褲子的前面穿到了后面,結果大都孩子“獲勝”。不出我所料,孩子穿衣服的興致也就越來越高了。當孩子掃了一次地、鋪了一次床等等,我們就會在“光榮榜”上給他加上一面小紅旗或者一個小紅星。這樣,一個行為之后是一個愉快的結局,孩子便樂于重復這一行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智慧”中使孩子享受到“動手”的樂趣。
三是要敢于“放心”。如果擔心孩子“不安全”或“嫌礙事”怕這怕那,當然對孩子就“放”不了“手”,其動手能力的提高也就會大打折扣了。只有真正地“放心”,才能對孩子“放手”,才能有所收獲。孩子1歲時,我們就讓他學著用小勺子吃飯。剛開始,可有些“慘不忍睹”:吃奶糊時孩子滿臉都是,就像是一個“蒙面人”;吃稀飯時由于“定位”不準,造成嘴巴鄰近的那兩個“管道”堵塞。1歲半就讓孩子學著用雙手拿茶杯喝水,讓他學著用左手扶碗、右手拿筷子吃飯,以鍛煉他的協調能力。孩子3歲時,就讓他獨自一個人睡一個房間,以鍛煉孩子的膽量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我們平時總是這樣有意識地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放手”讓孩子開展“動手”的“課外活動”。因此,孩子也煮過糊飯,燒過“無味”菜,洗過沒洗凈的衣服……我們之所以“放心”地讓孩子做這些事情,并不是我們家長“心狠”,而是我們更相信“慈不掌兵”的道理。如果不這樣,說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說進行素質教育,那就只能是紙上談兵。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孩子的自立能力倒也大大地增強了。
四是要貫以“恒心”。我覺得,對孩子動手能力方面的鍛煉,必須持之以恒,決不可一日曝十日寒。要使孩子有“動手”的“自然”,就要養成孩子“動手”的“習慣”,這叫習慣成自然。因此,我們始終要求孩子每天早上拿牛奶,每天收拾自己的書包,每天整理自己的房間,每天洗一次襪子、小手帕或紅領巾,每個假日煮一次飯、學會燒一道菜等等,并且持之以恒,在點點滴滴中讓孩子積累生活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從三年級開始,孩子感到學習上有些“吃不飽”,便主動提出利用節假日參加科藝營活動。可活動地點離家比較遠,需要橫穿過2條馬路倒3次車。我們第一次是耳提面命地帶著孩子,告訴他在哪兒過馬路,在哪兒上車,坐哪幾路車。以后,就一直讓孩子獨自來回。偶爾,孩子看我們兩人都在家休息,便趁機提出要我們用自行車接送。可我們卻毫不猶豫地對孩子說“不!”孩子敲著“邊鼓”地對我們說:“如果你們接送的話,不省錢嗎?”我們卻“寸土不讓”“地笑著回答說:“不,在這方面花錢再多也值。”孩子當然能夠明白我們的話之所指。不是我們不惜錢,也不是我們身子重,我們是旨在持續地培養孩子不依賴別人,依靠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
每個家長都在“望子成龍”,對孩子灌注了無微不至的關愛。然而,真正的愛,應是深層次的。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本著對孩子未來成長負責的態度,注重引導孩子多“動手”,著力于讓孩子學會如何生存,學會如何選擇堅強和自立。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