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光
消化性潰瘍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胃腸道疾病,通常是指發生在胃十二指腸的潰瘍。其特點為慢性、周期性和規律性的上腹部疼痛。《壽世保元·心胃痛》曰:“胃脘痛者,多是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油煎,復食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
在臨床治療上,無論用西藥還是用中藥,治愈活動期的消化性潰瘍一般不難。特別是西藥H2受體阻滯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其療效顯著且快捷。但是,不少患者停藥后又復發,5年內的復發率達50%以上。全程預防和調理是每一位患者防止復發的關鍵。總的原則是有規律的生活,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與緊張。
歷代醫家對飲食調養均較為重視。《黃帝內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明代醫家朱丹溪在治療上主張:“凡欲治療,先以食療,即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潰瘍病人的飲食應怎樣調理?基本要求為:飲食定時定量,進食不宜過快,避免進食粗糙、過冷、過熱和刺激性大的飲食和調味劑。煙、酒是必禁之品。吸煙是最危險因素,有報告顯示,吸煙者的潰瘍復發率為72%,不吸煙者為21%。雖然酒精與消化性潰瘍的關系仍不十分明確,但研究發現,含40%酒精的飲料可引起胃粘膜淺表性糜爛、潰瘍及出血。
潰瘍病急性發作期癥見上腹部隱痛、灼痛或鈍痛,伴有反酸、暖氣等癥狀。此時當嚴格限制對胃粘膜有機械性刺激的食物,如生、硬、油炸、煎、炒等難消化的食物,包括酒類、酸性飲食、濃茶、咖啡等,以保護胃粘膜。適宜進食半流汁且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的食物,如大米粥、蛋花湯、蒸雞蛋、藕粉、蜂蜜、果汁等,每日進食6—7次,使食物常與胃酸結合,以緩解癥狀,促進潰瘍愈合。此期應適當限制肉湯,雞湯、魚湯,因這類飲食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加胃的負擔。
好轉愈合期的患者通過用藥治療及飲食調養后,疼痛基本消失,癥狀明顯緩解。除繼續堅持藥物治療外,飲食逐漸過渡到鍛煉性食物。每日進食5~6餐,主食以饅頭、面包、大米粥、面條、面片等為主。此階段蛋白質、糖、脂肪的攝入量可適當增加,可進食牛乳、豆漿等食品。
恢復期時患者癥狀基本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這時最易忽視飲食調養。此期仍需在醫師指導下堅持維持量的藥物治療,同時,宜以清淡的、不刺激的、易消化的飲食為主,仍需少食多餐,日進餐4~5次。忌服煎炸厚味及促進胃液分泌的食物,如酒、咖啡,濃茶、汽水、芹菜、豆類、茴香、辣椒、菠菜、檳榔等。潰瘍病患者在用藥時應盡量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非類固醇抗炎藥、腎上腺皮質激素。
消化性潰瘍屬于身心疾病范疇,心理——社會因素對病情變化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保持樂觀的情緒和有規律的生活,避免過度緊張和勞累,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對預防復發和緩解癥狀均很重要。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