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蔭士安
父母必讀:我國兒童如今的營養狀況如何呢?
蔭教授:衡量兒童青少年健康和營養狀況的簡單而有效的手段是了解他們的生長發育狀況。評價兒童生長發育狀況的最常用的指標是兒童的身高(長)和體重。
《90年代兒童發展綱要》中指出,到2000年時,0~4歲兒童的低體重率應控制在10%以下,2~4歲兒童的生長遲緩率應控制在20%以下。
目前,我國學齡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仍然不盡如人意。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兒童生長遲緩率的指標仍然相當高。全國近1/3的學齡前兒童生長遲緩。江西、廣西、貴州等地區農村兒童的生長遲緩率在50%,甚至70%以上;海南、云南、陜西等地區的兒童低體重率在1/3以上。父母必讀:生長發育遲緩對兒童會有哪些影響?蔭教授:生長發育遲緩對兒童的學習能力、智力水平和心理發育都有不良的影響。生長遲緩的兒童成年后,容易發生功能性損傷,做工能力、耐力等較低,進而影響其工作能力。
父母必讀:母乳喂養與輔食添對兒童生長發育有哪些影響?
蔭教授:要說兒童的營養狀況,首先涉及到的是母乳喂養與輔助食品(輔食)添加狀況。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又稱斷奶食品或過渡時期食品)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母乳是生后4~6個月內嬰兒最理想的食品。在我國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1990年~1995年兒童營養監測與改善的合作項目中,觀察到101個貧困縣兒童的生長發育與喂養方式有密切關系。貧困農村地區4個月內母乳喂養率為63.7%,人工喂養率為5.5%,混合喂養率為30.8%,而在南方的浙江、廣東、廣西、海南,純母乳喂養率更低?,F在,嬰兒在出生當天吃到母乳的比例逐年增加,從14.4%增加到30.9%,而兩天以后開奶的比例由64.2%減少到46.5%。母乳喂養和混合喂養兒生長滯緩和低體重兒的比例明顯低于人工喂養兒。母乳喂養是減少嬰兒營養不良的實際有效措施。
母乳喂養的嬰兒發育較好,發生感染的機會較少,死亡率也比人工喂養嬰兒要低得多。
我國農村仍有一些傳統習慣不合理,晚開奶便是其中之一。有的產婦要兩天后才能開奶,糖水仍然是開奶前給嬰兒的主要食物。根據貧困縣的調查結果,母乳喂養率從1990年的61.8%下降到1995年的55.5%;而人工喂養率從5.1%上升到14.4%。因此,宣傳盡早開奶、提倡純母乳喂養已是當務之急。兒童輔食添加是生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添加輔食過早過晚均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大量的研究結果證明,半歲至兩歲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貧血和營養不良的高發期。因此,嬰兒出生4~6個月后,及時、合理地為孩子選擇、購買、準備、加工、添加輔助食品,其作用極為重要。‘
父母必讀:據報道,我國嬰兒自出生至6個月的平均身高、體重并不比某些發達國家的嬰兒低,但6個月以后情況就不一樣了,為什么會這樣?
蔭教授:是的。通常我國嬰兒在出生后的前6個月平均身高、體重超過或達到國際標準,在隨后的6個月就降到標準之下。這種生長變化最大的可能原因是由于母乳喂養期添加輔食過晚、不足或不合理的斷乳期喂養,以及反復腹瀉和呼吸道感染造成的。199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嬰兒在出生后半年開始添加動物性食品的占91.8%,農村占66.6%,比1987年有明顯進步。1987年,中國9省、市、自治區(內蒙古、黑龍江、浙江、山東、湖北、廣東、四川、云南、寧夏)的兒童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嬰兒在半歲時未添加動物性食品和蔬菜水果的占27.5%,農村占53.3%;1~2歲時城市仍有9%,農村有21.3%的幼兒未添加以上食物。如果斷奶期兒童的喂養不當,輔食添加不及時,能量——蛋白質攝入不足,就會造成兒童生長發育遲緩。因此,全社會都要積極關注兒童輔助食品的發展,積極開展宣傳教育,使兒童能夠及時得到高質量的斷奶期輔助食品。也希望兒童食品生產廠能夠開發出物美價廉的嬰幼兒輔助食品。同時,母親具有一定的營養知識,科學及時地添加輔食,對改善兒童的營養狀況有重要意義。
父母必讀:學齡前兒童的膳食營養還缺什么?
蔭教授:1989年~1991年,我國曾對黑龍江、山東、河南、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和貴州8省的幾千名學齡前兒童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2~6歲學齡前兒童兩年食物攝入量的變化特點是,谷類和其他植物性食物的攝入量少許下降,以2歲組最為明顯;動物性食物攝入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各年齡組兒童來自豆類和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的比例在兩年期間顯著增加,能量攝入已滿足需要,蛋白質攝入也基本能滿足機體需求,說明我國兒童的膳食結構正在逐步改善。但是,鈣、維生素A和核黃素攝入很低,只占推薦膳食營養量(RDA)的1/3~1/2。
父母必讀:目前學齡兒童的營養是太多還是太少?
蔭教授: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參考體質指數(BMI)值比較的結果,我國學齡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的發 生率沒有學齡前兒童嚴重,但是超重的比例較高,特別是城市兒童青少年,男孩、女孩超重的比例分別占9.6%和6.0%。我國學齡兒童青少年的第二個生長發育高峰是在11~14歲。這時,一方面身高、體重的年增長值較高,而另一方面消瘦率是整個學齡期最高的。同時,男孩在12~13歲,女孩在11~12歲超重率都有增加的趨勢。提示11~14歲可能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個脆弱環節,因此需要特別注意這個時期的營養狀況。
父母必讀:目前我國兒童體格發育呈什么樣的趨勢?
蔭教授: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1.體格發育有提前趨勢:1992年資料顯示,兒童身高、體重的第二次突增在9~10歲就開始了,比1975年提前了1~2年。因此,需要對兒童青少年加強青春期教育,并及時開展營養學知識的普及。這個時期是兒童生長最旺盛的時期,對營養素的缺乏、過剩反應也最敏感。我國學齡前兒童的營養和生長發育狀況已引起廣泛關注。但是,學齡兒童青少年的營養狀況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為這個時期的營養不良表現不明顯,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也最低。但是,這個時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身體、心理逐漸成熟,思維模式逐漸成人化,生長發育的好壞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
2.城鄉差別有加大趨勢:近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體格發育的城鄉差別不僅沒有縮小,甚至有增大的趨勢,這是一個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以6~14歲男生為例,1982年身高的城鄉差別平均為4.4cm,1992年為5.2cm,差別最大的是11歲。城鄉差別在很大的程度上與營養素的攝入量有關。農村居民的膳食質量與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別。在農村,居民每日的膳食除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維生素C的攝入量比城市多外,其余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量均低于城市。并且,農村膳食中優質蛋白質、動物性食品的攝入量也都比城市低得多,這樣的差距近年來也有加大的趨勢。
3.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有增加的趨勢: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體重增長較快,身高增長相對較慢。這種現象在農村可能是良性的,因為以前農村兒童青少年的體形單薄,體重相對較快增長可使身體更結實、勻稱;而在城市,體重過快增長可能出現更多肥胖兒。如近年來有多項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均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