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俊
心理學家桑代克討論他對“問題箱”里貓的實驗時曾用了“試誤”這個詞。他指出,饑餓的貓(饑餓作為一種誘發因素)為了從籠子里逃出來,得到食物,必須撥開插銷。為了得到食物,貓會不斷地試圖打開插銷。通過不斷地“嘗試-錯誤”,貓逐步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成功的次數越來越多,得到滿意結果的動作也不斷被重復。桑代克以這些行為特點為基礎,總結出了著名的效果律。效果律的核心意思就是:如果一個動作跟隨著情景中一個滿意的變化,在類似的情景中,這個動作被重復的可能性將增加;但是如果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變化,這個行為被重復的可能性將減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動物還是人的學習,大多包含著嘗試錯誤的成分。
我們有了失敗的經驗知識,就要重新開始。正如一句格言所說:“如果開始你沒有成功,努力、努力、再努力,下次就會有好運氣。”上述觀察記錄中,包紅英老師正是遵循了桑代克的“效果律”,給了王麗小朋友又一次“嘗試學習”的機會。幼兒們由于各自生活的環境不同,各自接受的教育和訓練的機會不同,其活動的經驗與能力有著一定的差異。對于經驗少,技能差的小朋友來說,我們更應允許孩子有一些失誤,也應給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客觀地講,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嘗試-錯誤的學習中逐步成長和進步的。
王麗小朋友在《飯店》的游戲角色中,當不好“服務員”,打壞了茶杯,又“得罪”了“客人”,還受到了“經理”的批評,這對孩子的心理來說是一種打擊。孩子在遭受挫折的時候,不灰心,仍央求給自己一次機會,這一方面說明孩子并沒有因自己的失敗而失去信心,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下次的嘗試中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孩子追求成功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孩子的一種心理需要。成人應該保護孩子的自信心,滿足孩子這一積極的心理需要。人的行為是受其行為的結果控制的。當孩子的行為取得成功時,孩子會以更大的積極性投身于新的活動;當孩子的行為遭受失敗時,孩子可能會由此失去活動的信心,減少活動的心理動力,有時會終止正在進行的行為。
所以,怎樣對待孩子的“活動結果”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成功的教育者往往善于將消極因素化為積極因素,不讓孩子因為暫時的失敗而失去信心,并善于進一步鼓動孩子的勇氣,讓孩子重新揚起前進的風帆。幼兒畢竟是幼兒,由于他們知識、經驗以及思維能力的限制,他們不可能樣樣都能,也不可能一看就會,一做就靈,一點就通。他們需要逐步在嘗試錯誤中掌握更多的知識、經驗和活動本領。所以,如果幼兒園的老師和家長們不能夠充分認識“效果律”對孩子的重要作用,就難以在孩子失敗之后給予進一步努力的機會。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們有時候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一般來說,老師和家長們對于孩子的活動往往抱有極高的希望。
但實際的情形又恰恰不可能時時處處如成人所愿。所以,當孩子的某一活動遭到失敗時,成人往往因為期望與實際結果不符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特別是當成人覺得自己講了多次,孩子仍不開竅的時候,這種不平衡就更強烈,因而他們容易將自己的一股不平之氣發泄到孩子身上,這是對孩子們的一種不公平待遇。由此,成人必須謹記兩點:一是要真正理解“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幼兒身上更適用,多給孩子試的機會。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對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有著積極的意義。二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孩子的活動失敗時,要多進行理性的思維,正確分析和對待孩子的行為,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孩子的心理要求,給孩子更多的機會。為了激勵孩子,必要時還應給孩子以適當的幫助,增強孩子的活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