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 峰
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常用的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B、B、B、B和維生素C。維生素B也叫硫胺素,是人類最早開發利用的維生素之一,主要存在于米、面等谷類食品中,約占人體維生素來源的40%,另有35%來自肉、蛋、奶中;約有15%來自于蔬菜和水果。維生素B的主要功能是合成酶類參與體內糖代謝,一旦缺乏時,可引起多發性周圍神經炎、乏力及心肌代謝失調,出現動脈擴張、胸悶、氣短、心臟肥大,也是導致腳氣病的主要原因。維生素B又叫核黃素,主要功能是催化氧化——還原反應。來源于肉、蛋、魚、奶及奶制品,在綠色蔬菜和強化食品中含量也較多。
缺乏時可發生口腔炎、舌炎、唇干裂、陰囊炎、結膜炎等。維生素B又叫抗皮炎素,在人體內參與100多種酶反應,雖然單純缺乏維生素B者較少見,但在妊娠、哺乳、發熱、各種傳染病、外傷時需求量明顯增加,缺乏時也可引起舌炎、口腔炎,嚴重缺乏時可出現抑郁、精神錯亂、易激惹等精神癥狀。維生素B也叫氰鈷胺,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維生素B都是細菌制造的。
人類所需要的維生素B主要來自肉類、蛋、魚、奶及添加強化食品,另有少部分是人體腸道細菌合成的。造成人體維生素B缺乏的原因有兩種,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妊娠或哺乳。據研究,胎兒每天能從母體中移走0.2毫克維生素B,乳母每天從乳汁中丟失維生素B約0.3毫克,這可能就是造成妊娠或產后貧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時,除發生貧血外,還可導致神經損害并會促使心血管疾病的發作。維生素C也叫抗壞血酸,由于人體不能自己合成抗壞血酸,所以,必須靠攝入一定量的抗壞血酸才能生存;缺乏時可發生壞血病、抵抗力下降等。脂溶性維生素中,常用的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維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參與視紫紅質的合成,增強視網膜的感光能力和促進生長發育、精子生成,并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維生素D又叫骨化醇,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D有80%是靠自身合成的,約有20%來自動物肝臟、肉類及乳類。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進骨骼生長。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對甲狀腺功能低下、牛皮癬、乳腺癌、直腸癌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總之,無論是哪一種維生素,都有促進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所有的維生素用多了都會產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