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個建議,即在《炎黃春秋》上開辟一個“當代科技知識講座”。這個欄目同《炎黃春秋》的內容看似不甚相符,但我覺得可能很有好處。
《炎黃春秋》在讀者中的威信相當高,讀者群中的文化與政治水平也相對較高。但這群人,大多數不太熟悉當代科學技術知識,卻十分關心國家的現代化,求知欲望也還旺盛(不然他就不看這個刊物了)。因此,提出這一建議,供編輯部參考,
近幾年來,黨中央及國務院均不斷聘請各門學問專家向黨中央及國務院各部門的負責人講課。這種精神是值得本刊編輯部及本刊讀者學習的。
當前,國際科學技術發展迅猛,中年以上讀者極難了解。因此,建議本刊在條件許可并準備成熟后,每期登載一篇深入淺出,使外行也能略知其要旨的、全面介紹某一重大科技問題的當今發展狀況。它對這方面的歷史發展過程當然也要簡明扼要而又通俗地介紹一下。不然,讀者一下子進入當代的科學成就,是看不懂的。
要辦好這個講座,建議編輯部考慮幾個要點:一是全面計劃,統籌安排,最好一年下來,十二篇文章即成一本小書(字大一點);二是如何確定選題,要請教專家,由他們商定每一年講座的全面安排;三是要找好作者,要能既全面而又有重點地介紹該門學問;四是務必深入淺出,文字務必通俗簡潔。作者也宜由專家推薦。
我一想,已可舉出十幾個題目供參考。例如:一,“知識經濟”時代問題(包括這一提法在科學上是否確切);二,所謂“信息時代”的基本內容;三,生物學進展及展望(上,實驗科學部分);四,生物學進展及展望(下,農林漁牧及醫學應用等方面);五,材料科學的進展及展望;六,能源問題(危機及出路);七,環境保護問題(迫切性及出路);八,水資源問題;九,世界及中國的人口問題;十,宇宙學進展及展望;十一,空間科學的進展及展望;十二,戰爭工具及指揮系統的進展及展望。
以上是一時想到的,又是外行,自難于恰當。這類問題還很多,例如,微觀世界研究的進展;“納米”是什么?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對策;全球社會保障問題比較研究;愛滋病等若干新傳染病的趨勢及預防、醫治問題;海洋世界的保護和利用問題,等等。
此項計劃做起來難度較大,深入淺出一點最為不易,但又必須做到,因為讀者不是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