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炎黃春秋》的熱心讀者,又是她的特邀編委。我很喜歡這個刊物,也經常給她投稿。今年7月是《炎黃春秋》創刊十周年,我希望這個刊物越辦越好,我想給《炎黃春秋》提四點改進的建議。
一、既要保持刊物特色,又要開闊編輯思路
《炎黃春秋》是以宣傳炎黃文化為主的普及性刊物,其中尤以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的撰述為主。這方面有成績,為讀者歡迎。
但是這些似乎還不夠。過去介紹的人物,大都有過不幸遭遇,受到過不公正待遇。現在還其本來面目,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能都取這樣的題材。要寫人物,有許多新題材:
國防科技戰線上的代表人物,堅守農村教育陣地的小學教師,堅守大學講臺的文科教授,在我國體育戰線上默默工作的教練們等等。其中許多人并沒有那么多政治性,也沒有那么多不幸遭遇,但是,他們的敬業精神卻值得大書特書。
寫人物也要開闊一些,寫的面多一些。
二、既要擴大雜志市場,又要關注提高讀者品位
對前者,《炎黃春秋》雜志社做得好,因此銷路好。編輯同志可能經常考慮:哪些文章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這應當考慮。但是還有另一方面,雜志肩負提高讀者閱讀品位的責任。比如,除人物以外,關于通俗易懂的歷史理論,關于文化問題的研討意見,關于文化的評論等等,這些內容也應有所涉及。也許有些讀者一時不感興趣,因為這些文章沒有多少形象性,只有理論性,但是,從雜志的長遠生命來說,除形象性之外,還需要有理論性。二者結合。我建議雜志社可以適當增加理論性,不但看到讀者的現有興趣和水平,還要看到讀者未來的興趣和水平。
三、既要有老的作者群,又要有新的作者群
在作者方面,只要文章達到發表水平,可以多一些新面孔。沒有新的作者群,雜志的生命力會受到影響的。
四、要有下去組稿的專、兼職編輯
《炎黃春秋》有多少專、兼職編輯,我不清楚。但是我有個印象,好像沒有多少編輯下去組織稿件,只是幾位社領導向老朋友們、老戰友們約稿和組稿。這恐怕不夠,面也許狹窄了些。
總之,我衷心希望《炎黃春秋》在新的世紀里既保持原有的特色,又有較大的開拓。我國文化資源十分豐厚,從事文化活動的人很多,新事物會層出不窮。雜志只有不斷解放思想,把握時代脈搏,開闊視野,才能越辦越好。我相信《炎黃春秋》一定會再一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