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柏林的高速公路向南行駛60公里,就可以看到茂密樹叢中映現的巨龜脊背狀建筑物。這座長360米,寬210米,高107米的建筑,是地球上至今最大的單跨無支撐車間,大到可容納整個科隆大教堂,這里不久將生產出新型的空中貨運工具——飛艇。
貨運飛艇公司的創始人卡爾·馮·加布倫茨今年48歲,出身于德國航空世家。祖父是漢莎航空公司創建者之一,父親也當過飛行員。他本人早年學農藝和金融,取得博士學位,后一直從事貨運業,曾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一所大學里當過客座教授,回德國以后萌生出宏大的計劃:復興德國飛艇制造業。他認為這種空中貨運工具也許會在國際貨運市場上引起一場革命。
飛艇并非馮·加布倫茨首創。早在1900年7月2日傍晚,隨著一聲“松錨”的指令,世界上第一艘飛艇在德國的博登湖畔升上天空。當時顯得龐大無比的飛艇長128米,直徑12米,有兩個吊籃,其中一個吊籃里站著飛艇的設計制造者費迪南·馮·齊伯林伯爵。齊伯林原先不通技術,但意志堅強,追求理想執著,曾被人嘲諷為“瘋子”。但硬金屬結構、靠氫氣提供升力、可以駕駛的飛艇首航成功后,他一夜之間被贊譽為“空氣的征服者”。之后,有119艘飛艇出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齊伯林的飛艇曾負載炸彈作為轟炸機使用,由于缺乏靈活性,飛艇作戰行動無果而終。戰爭結束后,飛艇又開辟了大西洋航線上的豪華定期航班,最多可載客72人,直到“興登堡”號LZ129航班失事,飛艇時代宣告結束:1937年5月6日,“興登堡”號飛艇在美國湖岸邊的系留塔上空發生爆炸,原因是一點火星和少量的氧氣引燃了艇載的密封氫氣。事故中共有36人罹難。同“泰坦尼克”號失事一樣,這次事故也震驚了世界。最后尚存的兩艘飛艇由納粹航空部長戈林于1940年宣布報廢。
斗轉星移,人類科技史翻開新的一頁。齊伯林的后繼者馮·加布倫茨開始復興飛艇。貨運飛艇公司于1996年成立,位于勃蘭登堡州的飛艇組裝車間的建成剪彩儀式于2000年11月25日舉行,來自15個國家的120名航空航天專家在此工作。組裝車間的負責人克里斯朵夫·馮·克塞爾介紹說,CL160型飛艇長260米,直徑65米,容積55萬立方米,僅艇首部分就可以容納一座8層大樓,艇腹甚至能夠裝得下龐大豪華的“歐洲”號游輪。試驗用的飛艇“喬伊”號早在1999年10月就已經成功地進行了試航。原型飛艇的建造工作已于2000年開始并將在18個月內完成。公司計劃從2004年開始批量生產貨運飛艇。按照每年生產4艘的速度,到2015年世界上就會有一支由50艘飛艇組成的空中貨運編隊。
按照設計要求,CL160型貨運飛艇的速度至少應該達到每小時90公里,而且必須在2000米高的空中越過所有障礙直線前進。重型載重貨車的標準時速為8公里。將重型設備從一個大洲運到另一個大洲,現在需數周數月才能完成的載運任務,使用飛艇只需要幾天。飛艇腹部懸吊貨架,可以載貨160噸。往貨架上裝貨或從貨架上卸貨的過程通過計算機模擬進行監控。飛艇艇首迎風保持在離地面100米的高度,升力螺旋漿向下方施加力量,飛艇似乎要飛起來。使飛艇固定“泊位”的4根錨繩繃得緊緊的,而錨埋在80米見方的地面下。飛艇下方,貨架通過卷揚機放下并且加以固定,然后裝貨或卸貨。為平衡卸載時失去的重量,一條水管適時適量地向貨架側面的水柜里補水,否則,飛艇會像氣球一樣越升越高,永不回頭。飛艇推進器的最大功率為3.1萬匹馬力,艇體可以在40米的半徑范圍內自由漂移,所以在裝卸貨物時飛艇可以抗衡4級以下的風力。飛機靠機翼上下流動的空氣制造升力,而飛艇的升力來自比重甚微的氦氣。
尚待解決的一個技術難題是,如何抵消長途飛行后消耗燃料的重量。飛艇負載航空汽油50噸,陸續消耗的過程中整個飛艇的重量也在減輕,是升力增加,可能導致飛艇失控。專家們設想利用發動機的余熱使空氣中產生水汽,經冷凝后收集起來,沖抵消耗燃油的重量。
設計制造飛艇耗資巨大,開始批量生產階段投入的資金將達10億馬克。勃蘭登堡州為扶持項目投入資金7700萬馬克,聯邦政府也為飛艇公司提供向銀行貸款的擔保。而相信項目能夠成功的投資人竟有五萬多。飛艇公司的成員驕傲地說,這可是德國最大和最為成功的私人投資項目。名為“貨運飛艇世界”的信息中心吸引了11.2萬人參觀。更有意思的是,數百名潛艇艇長和波音飛機機長也同樣對飛艇的前景表示樂觀,他們開始爭奪定員10人的貨運飛艇機組成員的工作崗位。
“如果飛艇成功,”卡爾·馮·加布倫茨說,“我就是最偉大的狂想家;如果失敗,我就成為最荒唐的空想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