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卡拉就沒有偉大的畫家達利,這是畫壇公認的事實。
卡拉天生就具有激發男伴創作欲的能力,是達利終身的靈感泉源。在藝術界,這是極為罕見的——她包辦了達利身邊的所有角色,是他的情人、妻子、母親、模特兒和經紀人;她陪伴達利五十余年,在達利的畫作中持續出現;她去世后,達利失去了靈感的繆斯,從此停止創作。
“超現實的繆斯”
卡拉本名伊蓮娜,卡拉是她的昵稱。她本來是一個俄羅斯富裕家庭的掌上明珠,因為患結核病到瑞士養病。在療養地,卡拉結識了法國詩人艾呂雅(當時已是歐洲達達主義的重要角色)。兩人同病相憐,等到病好返鄉時,卡拉決定要嫁他。
由于家人堅決反對,她只身離家,來到巴黎投奔艾呂雅,兩人結婚。
當時,對于反對傳統體制、反對道德教條的達達主義運動,包括艾呂雅在內的一批法國前衛作家,開始時是積極響應的。其后,由于感覺到達達主義過于消極,無法留下真正的建樹,他們逐漸轉向了較為積極的超現實主義。
身為艾呂雅的妻子,卡拉經常參加他們的聚會。她思維敏銳,風情萬種,善于運用自己的女性魅力。每當男人們因尖銳的話題對立起來時,她能化解緊張氣氛,因勢利導,激發他們的靈感。因此,這群精英稱她為“超現實的繆斯”。也許,正是因為擁有這種善于安撫的能力,她才能馴服狂野怪誕的達利。

愛上“跳探戈的舞男”
卡拉與達利是怎樣墜入愛河的?有一段戲劇般的故事,而導演正是達利自己。
1929年,達利25歲,比他大10歲的卡拉當時仍是艾呂雅的妻子,還為他生了個女兒。因為心儀超現實主義,達利來到巴黎,結識了這個陣營中的核心人物。不久,達利邀請他們到自己的故鄉西班牙度假,并鑒賞他的作品。
為了接待這批巴黎文藝界的“領袖”(尤其是卡拉),達利煞費了一番苦心:他腳踏彩色拖鞋,下穿白色長褲,光著上身,戴著長串的假珍珠項鏈和金屬手鐲,頭上則抹上了厚厚的發蠟,顯得分外油光水滑。這種蓄意的俗不可耐的裝扮,正符合達利喜歡引人注目的一貫作風。果然,這些貴客目瞪口呆,卡拉忍不住笑他“活像跳探戈的舞男”。
達利要引起卡拉好奇心的目的算是達到了。次日,他單獨邀請她去游泳。這次,他的打扮更為“震撼”:一身白衣,但肩膀和乳頭處故意剪出了洞,胸前一片血跡(是他剔腋毛時刮出的血)。更令人不敢領教的是,他把羊糞混著油料涂在了衣服上,說是替代香水。
旁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達利表現得如此怪誕,卡拉偏偏看得順眼。就這樣,度假結束的時候,卡拉沒有回巴黎。她留在了達利身邊,從此伴他一生一世。
頭腦精明的“圣母”
拉丁裔的天主教徒,對圣母都有一種幾近永恒戀人般的激情。達利崇拜卡拉,視她為圣母化身。在他的畫里,激情的描繪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尤其是她那裸露的背部。
在達利晚年所畫的宗教主題畫中,他毫不掩飾地把卡拉畫成圣母,也畫出了卡拉在他心目中的“超現實”形象。
現實生活中的卡拉是怎樣的人呢?她是精明干練的專業總管,獨自扛下了所有的家庭雜務,讓達利專心創作;她更是行銷高手,達利噱頭十足,她則能言善道,兩人聯手打入美國市場,如魚得水,名利雙收。
盡管他們的奢侈拜金行為,引起了朋友們的不滿和批判,然而,在卡拉死前達利所繪的最后一幅畫——《卡拉和羅馬的三個絕妙的謎》中,他仍在熱情地贊美她、歌頌她。對卡拉,達利真是愛之敬之,至死不渝。
想當年,達利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奪人妻子,轟轟烈烈地演出“姊弟戀”,激怒了他的父親,被逐出家門;他和卡拉相守27年后,才正式結為連理……那么,達利為何會如此迷戀卡拉?答案只有達利自己知道。
遇到卡拉那年,他曾對別人說:“她能治療我的神經質、焦慮和暴力沖動。”善哉斯言!對自己的潛意識了解得如此精準,達利不愧是天生的超現實主義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