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白求恩”這個名字,中國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早在19世紀,就有一位偉大的加拿大女性做了同樣的事情,甚至因其成就獲得了慈禧太后頒發的雙龍勛章。她的名字叫萊諾拉·霍華德·金。
這位女醫生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簡直就像一部曲折的小說。
萊諾拉出身平凡,是個農家女,但她志向遠大,年輕時起就立志要當醫生。在當時的加拿大,女性學醫是被禁止的。為此,她辭別家人,南下美國,入學密執安大學女子醫學院。那一年,萊諾拉年僅21歲。
因為沒有錢,萊諾拉在學校幾乎無法生活下去。這時,她聽說了“女子海外傳教協會”——這個組織可以資助貧窮的女學生,條件是她在完成學業后必須為該組織服務。為了實現當醫生的理想,萊諾拉決定加入。這個有志氣的女孩子努力學習,終于以優異的成績從醫學院畢業。第二年,即1877年,26歲的萊諾拉被派往中國。
此時的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嚴重的外國勢力的侵擾,但這位純真而富有理想的窮姑娘,這位來自加拿大鄉間的女醫生,卻在這幅中國備受外國列強欺辱的畫面上,添加了一道友好的暖色。
萊諾拉在中國一呆就是47年,期間只短暫地離開過3次。她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醫治貧困的中國婦女兒童身上,常常不辭辛苦親自下鄉送醫送藥。那時,找她看病的人多得在門外排成長隊,而她也忙得經常連吃飯睡覺都顧不上。
根據她當時給教會寫的匯報,僅在1880年的第四季度里,她就看病3104人次。她已經忙得沒有時間去傳教了,就是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看病也不夠——天知道當時的教會怎么會允許她這樣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萊諾拉的努力下,她的才能不僅終于為同行所承認,也得到了中國官方的賞識。說來也是機緣巧合,當時李鴻章的夫人得了重病,中醫治療無效,病危后不得已找到外國教會的醫生。教會的男醫生診斷出李夫人得的是婦科病。在使她初步脫離危險之后,男醫生們推薦了萊諾拉,因為他們知道,中國人不愿意由男醫生來給女人看病。于是,李鴻章派出了一支浩浩蕩蕩的迎醫隊伍,除了隨行的傭人和翻譯之外,還專門為萊諾拉配備了24個轎夫和4個騎兵侍從。到達天津后,萊諾拉在李夫人身邊一守就是一個月,悉心照料,終于使李夫人恢復健康。
誰都明白這意味著什么。對于萊諾拉來說,這不僅關乎教會名聲和個人成績,也是一張實現自己理想的通行證。在教會和中國官方的雙重支持下,萊諾拉于1881年在天津開了第一家醫院,所需資金是她從美國教友那里籌募來的。1885年,她開了第二家,資金來自中外雙方。1908年時,她又開了一家女子醫學院,使中國婦女也能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1916年,在她的第三家,也是最后一家醫院建成后,萊諾拉退休了。她于1925年去世,享年74歲。
萊諾拉生活的時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動蕩的時期,她經歷了中日戰爭、百日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在不斷的戰亂中,萊諾拉窮盡畢生精力,使許多貧病交加的中國婦女兒童得到了免費醫療的機會;而她對婦女教育的重視,更是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也許是因為“傳教士”身份的阻礙,萊諾拉對中國人民的貢獻被埋藏在歷史的塵埃中。令人欣慰的是,她的祖國終于發現和肯定了她的成就,現在,她已被列入加拿大的名人榜,成為追求理想的女性典范。
而我們也不應忘記,在一個世紀之前,曾有一位滿頭金色秀發的女醫生,為中國人民貢獻出了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