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羅河流水悠悠,河上撒網的漁人、河畔洗衣的婦女,仿佛從五千年不變的風景中走出。仰望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直入云霄的方尖碑及廟堂的石柱巨像,感覺上,時光似乎與埃及擦肩而過,讓埃及駐足在《天方夜譚》的世界里。
亂·熱·錢
亂亂亂、熱熱熱、錢錢錢,是我對現代埃及的第一印象。
埃及有6500萬人口,超過1/4居住在首都開羅,人群熙攘,交通混亂,一如世界上其他大都市。但是,很少有大都市會在阻塞的車陣中,看得見載人的馬車、運貨的驢車;也很少有大都市的市集會像開羅的那樣,真正是擁堵得水泄不通。
我三次到開羅,三位當地導游都不約而同地提及交通安全。其中一位甚至建議過街跟緊老人,倒不是因為駕駛員敬老,而是“他們能活到這把年紀,一定有過街秘笈”。
埃及東西邊界均與沙漠接壤,尼羅河谷地雖然綠意盎然,卻無法脫離沙漠影響。
“熱”似乎足以概括埃及的氣候,尤其在離地中海較遠的南部,夏季高溫可達攝氏50度;更慘的是,大部分旅游點幾乎無樹遮蔭。
高溫惟一的好處是,人們不會“汗如雨下”,因為汗還沒下地,就已被高溫烤干。每年三四月間,這里沙漠卷起的狂風遮天蓋地,因此,到埃及旅游最好選擇秋冬兩季,不然,防曬油、太陽傘、太陽鏡缺一不可,更要飲用足夠的瓶裝水。
在埃及換錢不難,有些旅館甚至設有24小時服務的柜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埃及錢幣仿佛埃及歷史般古老,且面額越小的需求越大,也越破舊。埃及貨幣單位為埃及鎊,1美元約兌換3.5鎊;1鎊的鈔票最好用,大多用在給小費上。
埃及人平均收入不高,因此偏愛小費。在古跡區,騎驢的小孩、駱駝背上的商販都樂意當你相片上的模特兒,神廟工作人員也熱心介紹“特殊”照相角度。雖然照相前盈耳的盡是“免費!免費!”的招徠聲,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語在埃及金字塔前最是靈驗,快門按下的一刻,就是他們索要小費的時候。令人驚訝的是,竟連配備武器、身穿制服的觀光區警察都不能免俗!
穿越生命之河
盡管現代埃及不太可愛,卻無損于古代埃及舉世無雙的地位。站在尼羅河沿岸的金字塔前、神廟巨大的石柱雕像之下,行船在尼羅河中,宛如穿越時光隧道,尼羅河游輪因此也成為游覽埃及的最佳工具。
四千多年前,埃及法老用尼羅河搬運花崗巖,雕成葬身的石室、石棺,建立了金字塔邊的廟堂,豎起直達天際的方尖石碑;而今在尼羅河上,不時可見運載木材的汽船、運輸客人的帆船與渡船,更多的是走訪沿河廟堂的游船。
從法老、祭司、文人到販夫走卒,埃及的生命源于尼羅河,埃及人的生活離不開尼羅河。每當旭日從尼羅河東岸升起,河上沙洲的鳥群和劃著獨木舟的漁人便開始在河水中討生活,頭頂水桶的婦人走近水邊洗衣、打水,趕赴市集的羊群掀起岸邊的塵土,悠閑進食的牛群和驢群間不時傳出牧童的嬉笑,埃及人的生活一如埃及的土地,在尼羅河中緩緩展開。黃昏時分,倦鳥歸巢、漁人收網,在船邊兜攬生意的小販叫賣聲時或可聞,太陽搭乘的日船也逐漸走到天際盡頭。
埃及人相信,正如地上有尼羅河一樣,天上也有條河,太陽從地平線消失,只是從日船換上夜船,走進另一個世界;而在經歷十二道關卡后,太陽必定重生,就像尼羅河泛濫后的土地那樣。
夜航尼羅河,也仿佛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白天河上岸邊的活力都化成死寂,多數時候只看得見夜空的點點星光。
星光還是數千年前埃及人見到的星光,時間似乎可以在河上停留。偶爾擦身而過的游船鳴起的喇叭,卻不容時光駐足,將人從思古幽情中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