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鬧得紛紛揚揚的李文和間諜案后,趙小蘭成為美國第一個華裔部長,似乎讓許多人揚眉吐氣。不少美國參議員說,她的提名是實現“美國夢”的實例。
但是,如果仔細看看趙小蘭的履歷,人們不難發現,這個“美國夢”其實只是一個少有的、甚至絕無僅有的樣板。
趙小蘭8歲時由臺灣移民到美國,父親趙錫成在紐約經營海運業務,為她制定了走向成功的路線圖,精心培養她進入美國主流社會。趙小蘭成長的過程是極其獨特的:從私立精英女子大專蒙霍利約克書院、哈佛的工商管理碩士,到在里根時代進入白宮當研究員無不如此。
政治方面,在美國東部長大的趙小蘭,到舊金山美國銀行工作后才加入共和黨,并很快在黨內嶄露頭角,年僅35歲就被當時的總統老布什任命為交通部副部長。
后來,由共和黨的華裔領袖之一、曾擔任美國駐尼泊爾大使的張之香介紹,她與聯邦參議員麥康奈爾認識并結婚,進一步加強了她在黨內的地位。
來自肯塔基州的麥康奈爾是共和黨里的保守派實力人物,在小布什組建內閣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擔任了總統就職典禮的司儀,在典禮后的午餐上,趙小蘭坐在小布什的右邊——與其說這是美國華裔地位提高的象征,不如講這是“精英”們才有的特權。
在這次美國總統選舉之前,各界早就認定:如果小布什當選,華裔人士趙小蘭的仕途將一帆風順。趙小蘭的政治立場偏向保守,但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她順利入閣,主管勞工部400億美元的年度預算及1.7萬名員工。
在富裕和受保護的環境中成長,受惠于扶持少數民族的政策,而且在適當時間、適當地點接觸到了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憑著得天獨厚的環境和人際關系而平步青云——這,才是趙小蘭實現“美國夢”的真實過程。
趙小蘭本人篤信“美國夢”,并努力不懈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許許多多人羨慕的楷模。她相信這樣的神話:美國是一塊蘊藏著無限機會的土地,只要你肯努力,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但這神話卻總是讓許多美國人失望,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她那樣,能憑著人際關系和扶弱政策而得到這樣的機會。如果把趙小蘭的事業歷程放到較宏觀的社會環境里,就可以知道她決不是飽經磨煉和滄桑的華裔美國人的代表。
事實上,大部分華裔美國人單靠努力是達不到她今天的地位的,他們辛勤工作只求糊口,那些賺取最低工資或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更得苦苦掙扎。典型的華裔美國人是像趙小蘭的父親那樣同時身兼三份工作的人。趙小蘭是第一個,也是惟一的身居高位的華裔,這才是美國的現實。
而不幸的李文和恰恰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典型:他們刻苦耐勞、奉公守法、重視家庭、服從上級、和和氣氣,即使被歧視、打擊也不改態度,而且無怨無悔、逆來順受地準備當祭品。個別和普遍總有距離,在這深深的鴻溝之間,大多數美籍華裔仍不可能躋身總統的內閣。
于是,“個別的”趙小蘭和“大多數”李文和便構成了今天的美國華裔族群。
[摘自香港《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