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由于濫用抗生素(消炎藥)導致抗藥性細菌增加而引起的病例越來越多。為了減少抗生素的濫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及疾病管制局,提出了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時該如何使用藥物的相關原則。
一、 感 冒
原則一:感冒時不應使用抗生素。感冒絕大多數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相反,使用抗生素后,有39%-67%的患者的鼻咽部會培養出抗藥性菌種。記住,抗生素并不能預防感冒并發癥,如肺炎等,也無法縮短病程。
原則二:如果在感冒時出現了鼻涕黃稠的現象,并不意味著該用抗生素了,除非癥狀持續10-14天以上。在10天以內使用抗生素,實際上并不能減輕癥狀,也不能減少并發癥;但10天以上持續黃鼻涕,可能是已患上細菌性鼻竇炎,此時可考慮使用抗生素。
二、 中耳炎
原則一:中耳炎應區分為急性中耳炎與中耳積水,急性中耳炎是指為中耳積液并引發局部或全身癥狀(如耳痛、發燒等);而中耳積水則沒有這些感染癥狀。急性中耳炎使用抗生素的確可以增加14%恢復率(雖然相當多的人不用抗生素也自然會好),也可減少中耳炎轉成慢性或產生腦膜炎之類并發癥的機會。而單純的中耳積水一般發生在急性中耳炎或感冒之后,無論是否使用抗生素,1個月后有一半患者會自然消退,2個月4/5的患者消退,3個月后只有1/10的還有積水。因此,中耳積水不須馬上使用抗生素,只要持續追蹤,3個月不消退時再考慮進一步治療。
原則二:單純的急性中耳炎在兩歲以上兒童可以采用5-7天的抗生素治療。研究顯示,對于這類兒童,5-7天使用抗生素的效果和使用10天的并無差異。不過,對于兩歲以下、耳膜穿孔或反復、持續感染的患者,必須使用10天抗生素。
原則三: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應限制在“反復性急性中耳炎”的使用上,即6個月超過3次或一年內超過4次患中耳炎。一般情況下,使用抗生素預防中耳炎的效果并不明顯,只有反復感染的患者才有必要使用。
三、 鼻竇炎
原則一:臨床確診為急性鼻竇炎,必須要有超過10-14天的上呼吸道癥狀,如咳嗽、鼻涕等;或伴隨更嚴重癥狀,如高燒、臉腫痛等(一般感冒只會持續9天左右)。
原則二:不能只靠鼻竇X光攝影判斷。一般感冒也可能有相同的攝影結果,X光攝影并不能確診該病,只有在反復鼻竇炎或可能染上其他并發癥時才可作為參考。
原則三:使用抗生素時,先用抗菌范圍較小的。如果在第二、三天發現治療效果不佳,懷疑是抗藥性菌種感染時,再改用抗菌范圍廣、藥性強的抗生素。
四、 扁桃體炎及咽喉炎
原則一:確診是A族鏈球菌感染后,才可使用抗生素。扁桃體炎或咽喉炎絕大多數是病毒引起,只有10-20%的是鏈球菌感染。兩者癥狀類似,都會有喉嚨痛、發燒等反應,但只有鏈球菌可能引起風濕性心臟病,所以必須在確定是鏈球菌感染后使用抗生素。
要確診鏈球菌感染,除了臨床上及流行性的證據外,還須檢驗確定,如使用喉頭抹片作抗原分析或細菌培養。
原則二:治療A族鏈球菌,以10天青霉素為首選,發現是抗藥性細菌后,再改用第二代頭孢子素等新型抗生素。
研究證明,感冒或其他病毒性疾病都是靠患者自己的免疫力痊愈的,使用抗生素,可能只是醫生及患者求個心安而已!不過,真正感染細菌時,患者必須和醫生配合,完成治療所需療程,切勿自己停藥。
慎用抗生素,過與不及都不好,如此,才可以在與細菌的戰爭中穩操勝券![摘自臺灣《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