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11月6日,第五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在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舉行,雙方達成在十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議,這標志著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10+1\"機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0+3\"機制與\"10+1\"機制
自1997年以來,中國與東盟十國領導人會議已舉行了五次,這種每年一度的會議,稱為\"10+1\"機制。\"10+1\"機制是件隨著\"10+3\"機制(由東盟十國加上中、日、韓三國組成)產生的,它誕生于1997年底,旨在推動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
早在1990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就倡議成立由東盟全體成員(當時為六個)和中、日、韓三國組成\"東亞經濟集團\"(EAEG),1995年,東盟首腦會議將其更名為\"東亞經濟核心論壇\"(EAEC)。對此,中、韓反應積極,但日本考慮到美國對此持反對態度,因此態度較猶豫。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東亞各國痛切地感到,要對付地區性的金融危機,單打獨斗是不行的,依賴某個區外大國或國際金融機構的援救,效果也是有限的,惟有依靠區內各國的合作,才能戰勝危機,預防危機。1997年底,首次東盟與中、日、韓(\"9+3\",當時柬埔寨尚未入盟)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在馬來西亞舉行,會議期間,東盟還分別與這三國領導人單獨舉行雙邊會議,商討雙邊的合作事宜,根據規定,以后每年都同時舉行一次這樣的多邊和雙邊會議,前者稱為\"10+3\"(1999年柬埔寨正式加入東盟)機制,后者稱為\"10+1\"機制。
“10+3\"和\"10+1\"機制的形成,對于東盟、中、日、韓各方及整個東亞都有重要的意義。中、日、韓都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強國,東盟與這三國的雙邊合作,不但有利于雙方,也有利于整個東亞。\"10+1\"機制取得的共識與成果,對\"10+3\"機制的鞏固與發展也是有益的。前者的一些成果,可以擴大到后者運用,從而豐富后者的內容。這兩個機制雖然重點不同,但卻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推進了東亞地區的合作。
在\"10+1\"機制形成以前,中國與東盟已經有了良好的雙邊關系。1995年即形成了中國與東盟高官磋商機制,1996年中國從磋商伙伴國升格為\"對話伙伴國\"。
1997年2月,中國-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在北京誕生。同年12月,東盟為成立30周年而舉行的首腦非正式會議首次邀請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參加,\"9+3\"機制啟動。會議結束后接著舉行了東盟與中國首腦非正式會議,\"9+1\"機制也隨之啟動。在\"10+1\"(1999年柬埔寨加入東盟)機制的推動下,雙方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已取得不少成果。如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已付諸實施。今年6月,中、老、緬、泰四國瀾滄江-湄公河商船已正式通航。另外,建造新加坡至昆明的泛亞鐵路計劃也已通過,今后這條大鐵路將把中國、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經濟價值頗高的南北走廊。
在以往合作的基礎上,今年在文萊舉行的第五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許多新的突破,又把雙方的合作朝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方向推進了一大步。
首先,在政治領域,中方首次明確表示\"對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持積極態度\"。TAC是東盟組織的基石,也是東南亞國家加入東盟的先決條件。后來,東盟決定將TAC開放簽署,即不是東盟成員,只要贊同條約內容,也可簽署。東盟強烈希望東亞最大鄰國中國能簽署該條約,以確保雙方能長久維持睦鄰友好關系。中方的這次表態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號,看來簽署該條約已為時不遠。
其次,在經濟領域,中方提出在十年內達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這是迄今為止,雙方經濟合作的最大突破。除此之外,中國還提出許多務實的合作項目。例如,中方承諾出資500萬美元資助上湄公河通航前的礁灘清理工作;承諾以援助方式,承建昆明-曼谷公路老撾境內1/3路段,等等。此外,中方宣布將適時向東盟中三個不發達成員老撾、柬埔寨和緬甸提供特殊優惠關稅待遇。中方還承諾繼續支持\"電子東盟\"的建設,培訓東盟信息技術人才,參加東盟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等等。
第三,擴大了合作領域,這次會議,開拓了雙方在醫療衛生領域方面的合作。中方將參與東盟國家防治艾滋病的工作,提供中西藥結合治療經驗。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意義重大
從這次會議來看,其最大的成果是雙方達成在十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議,并將立即開展有關的談判工作。該項建議是2000年第四次\"10+1\"會議上首先由中方提出的。當時,中方只表明了這種意向,而東盟方面對此尚有一些顧慮,一些東盟成員(如印尼)認為中國的建議\"很有挑戰性\",需要研究后才能作出決定。這是因為東盟擔心隨著中國加入WTO后,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會提高,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成本低廉的中國制造品會大量擁入東盟市場,對東盟的產業造成較大沖擊。盡管如此,多數東盟成員仍對此反應積極,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認為,\"10+3\"機制的長遠目標就是要建立包括13個成員在內的\"東亞自由貿易區\",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向這一目標邁進的第一步。
今年3月底,中國與東盟成立了一個專家小組,來研究建立這一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專家組的研究認為,雙方在貿易上的互補性十分突出,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能創造出更多的貿易量,促進雙方產業結構的升級,雙方都能從自由貿易中受益。專家小組的研究報告得到東盟經濟部長和外交部長會議的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在這次\"10+1\"會議上,這一建議立即被東盟一致采納了,連最早支持該項建議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都感到意外。
其實,這既在預料之外,又在預料之中。今年\"10+1\"會議的形勢,與去年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去年東盟國家經濟復蘇勢頭很好,是1997年危機以后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但今年來,由于美國、日本經濟下滑以及國際半導體產品市場的萎縮,東盟國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倒退,股市暴跌,匯率疲軟,企業破產,工人失業。與此相反的是,中國經濟仍保持7%以上的增長速度,贏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并于今年底加入WTO。9.11事件以后,世界經濟進一步衰退,東盟經濟雪上加霜,而中國經濟所受影響不大,社會穩定,大批外資等候搶占入世后的中國市場。東盟國家認識到,搭乘中國經濟快車,發展與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是擺脫當前困境并保持今后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東盟不再把中國看成是經濟威脅,而是把它看成地區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是東盟很快接受中國倡議的原因。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重大意義:
第一,這將是對全球影響很大的自由貿易區。據2000年數據,東盟十國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7萬億美元,而11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有1.3萬億美元。中國是世界第七大貿易國,東盟總體貿易額居世界第五位。11國人口規模達到18億,市場潛力巨大。以貿易額計算,目前而言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規模居世界第三。十年后,該貿易區人口將達20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2萬億美元,貿易額也將大大增加。東亞是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中國與東盟都是發展中經濟體,增長潛力很大,這樣龐大的自由貿易區,對亞洲和全球的貿易和經濟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它將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10+3\"機制的長遠目標是建立包括13國在內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盟率先成立雙邊自由貿易區,將為實現這一目標打下基礎。據悉,東盟將在明年的\"10+3\"會議上,動員日本和韓國加入。看來,這種可能性還是較大的。日、韓之間也已開始磋商成立雙邊自由貿易區,他們是不會坐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
第三,它將促進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和友好關系。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既是雙方合作的成果,又是推動雙方進一步合作的動力。貿易合作必將帶動雙方在其他經濟領域的合作。東盟國家在經歷了今年的經濟衰退后,已痛切地認識到加強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它們對中國\"入世\"的看法變得更為全面和長遠。東盟輿論指出,建立這一自由貿易區的決定表明,東盟在看到來自中國的挑戰的同時,也看到了合作和發展的機遇。在不能繼續單獨依賴美國經濟的情況下,東盟把眼光收回到自己身邊的大國--中國身上,無需舍近求遠,而是在區域內部尋找自救自強的空間,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無疑是一個正確而適時的選擇\"(新加坡《聯合早報》2001年11月7日社論)。
第四,它有利于東亞地區的政治穩定。中國與東盟是東亞地區的重要成員,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助于東亞和東南亞的政治穩定。從長遠來看,它是各國對本地區和平與發展事業所作出的政治承諾。同時它又表明,東亞各國能夠克服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發展水平的差異,著眼于共同利益,實現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