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斗爭實際上有兩條戰線:一條是公開的戰線,外交官們西裝革履,觥籌交錯,談笑風生,折沖于口舌之間,各自為著本國的國家利益而奔忙;另一條則是隱蔽的戰線,間諜們喬裝打扮,神出鬼沒,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偵察監控,狡詐偽飾無所不用其極,同樣也是各為其主,奔波辛勞。
在世界史中,間諜活動的歷史十分悠久。西方的說法是,上帝是“間諜工作領導者”,“自從上帝讓摩西‘派人去探明迦南’以后,間諜就以各種形式存在著”。中國的說法是,“使諜用間,古已有之”。《孫子兵法》中的“用間篇”堪稱是中國最早論述間諜問題的名作。
一部充斥了間諜戰的歷史
翻開歷史,人們驚奇地發現,國際舞臺竟是如此充斥了間諜戰。
拿破侖時代是間諜活動的一個高潮。拿破侖十分重視間諜工作。他常喜歡說:“每一個將軍,只要他不是在沙漠里,而是在有人的地方,若是他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敵人,那他就不精通自己的業務。”拿破侖建立了專施間諜任務的保密局,他的間諜幾乎遍布歐洲各國的首都和大城市。拿破侖在統治末年,越來越不愿聽取同其計劃相抵觸的真實的情報。有意思的是,近年來英國歷史學家提出這樣一種假說:拿破侖“百日政變”,不放一槍占領了巴黎,是英、奧兩國間諜策劃的結果,目的是把拿破侖誘騙到法國,然后或把他殺掉,或把他驅逐到離歐洲海岸更遠的地方去。
二戰期間,國際上的間諜戰更趨向白熱化。希特勒德國得以如此迅速地吞并奧地利,全賴它成功地收買了奧內政部長充當內奸,使德國獲得了奧防務機密,從而不戰而勝。1941年,德軍逼近莫斯科,蘇聯形勢危急。蘇派駐日本的間諜佐爾格通過情報關系得知,日本政府已決定南進而并非北進,在德軍攻下莫斯科前不會配合德軍進攻蘇聯。正是因為獲悉了佐爾格這一極為重要的情報后,斯大林才敢于下決心急調遠東集團軍來解莫斯科之圍。美軍由于破譯了日本的密碼,才成功地擊落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機,擊沉四艘日本航母,贏得中途島戰役的勝利。
在電子技術尚未問世之前,間諜傳遞情報所用的手段雖嫌原始,但仍巧妙無比,獨具匠心。他們在婦女的裙子上用顯微墨水寫密碼信;用孩子們玩耍的氣球和去掉炸藥的炮彈殼裝情報;把情報拍攝成微型膠片,再把膠片粘在郵票反面,然后再把郵票貼在信封上寄出;在中立國的報紙刊登聲明,路人眼中不過是無關緊要之談,但知情人卻從中讀出重要的情報;把活魚的肚子剖開,裝入情報信件,然后再把活魚放入河中;在靠近前線的地方設置風車,葉瓣的轉動就是一種特殊的密碼;通過發送密封有間諜情報的訃告來傳遞情報,以避開檢查官的檢查。而最普遍使用的傳遞情報的辦法是放飛信鴿。一戰期間,英國人在西線設有一座由6000只信鴿組成的“大本營”。在法國甚至修建了信鴿英雄紀念碑,并授予許多只鴿子以勛章。
當今竊密活動匪夷所思
在高科技空前發達的今天,通過航天航空、電子等先進技術手段來秘密竊取情報,其隱蔽、巧妙、精確的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20世紀,收集情報的科學技術發生了空前巨大的革命。用信鴿傳遞情報、以鴿糞充當隱顯墨水的年代已成為遙遠的過去。空間系統、電子傳感器、雷達、紅外線照相、因特網絡、無所不在的電腦等等,能使諜報人員收集到從天空到深海的種種準確情報。
美國間諜衛星可以竊聽到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在豪華小轎車里的機密談話。美國設置在衛星上的精密度極高的照相機可以清晰地拍攝到行人在莫斯科街頭所閱報紙的新聞標題,甚至還能分辨出他們是否已刮胡須。所拍照片的回收、沖洗和傳播的時間越來越短,僅需幾分鐘即可大功告成。
竊聽技術的先進匪夷所思。50年代,蘇聯在贈給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的木雕老鷹嘴中設置竊聽器之類的事,早已落后陳舊。今天,間諜使用的竊聽裝置,有的甚至小如針頭,其靈敏度超出想像,其隱匿極難發現。電子專家甚至還發明了使用蒼蠅來進行竊聽。他們把竊聽器粘在蒼蠅的背上,數小時后蒼蠅死亡,死蒼蠅就可能落在竊聽對象的會議桌旁,蒼蠅背上的竊聽器可連續工作八小時。而最新的技術則是以航空高技術偵察手段來竊取圖像情報,從中加以識別和評價。這要比人力情報和信號情報更為精確和持久。
間諜使用的密碼已變得更加復雜離奇,幾乎不可能破譯。間諜之間的通訊聯絡已從無線電發射變成衛星發射的快速電子信息。間諜喬裝打扮的技術已完全能同好萊塢相媲美。
利用因特網絡獲取情報是秘密情報工作的另一新發展。美國情報部門認為,目前因特網已遍及100多個國家,而且絕大多數的軍事通訊又與民用的混用同一網絡,利用因特網的先進信息技術就能輕易地獵獲所需的情報。據外電報道,4月美國EP—3偵機在我國南海空域進行的“例行偵察飛行”,實際上是美國在就信息戰領域的控制權與其“潛在超級對手”中國展開較量。傳統間諜手段仍在發揮作用
情報技術的迅速發展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但它并不說明傳統的間諜手段已經過時。
航天航空和電子技術畢竟還不能完全替代間諜的作用,而只是改變了諜報工作的目標和重點。間諜衛星再靈敏,它也無法穿透屋頂窺視外國政府的決策機構。美國情報機構的先進電子技術就未能預料當年伊朗巴列維國王的垮臺。對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去世情報的最先獲得,西方靠的不是先進技術,而是傳統的間諜活動。美國卡特政府營救在德黑蘭被扣押的人質,如不是天氣出意外,原本可以成功,部分原因是美國在德黑蘭的特工能提供被拘留在美國使館內每一位人質的被關押位置的確切情報。在1993年美國對索馬里的干預行動中,如果沒有美國間諜在迷宮般的大街小巷中為殺傷力強大的“黑鷹”攻擊直升機指明攻擊目標,它們會豪無用處。
因此,西方國家如美國仍十分重視傳統間諜情報活動,它設置了多達十幾個情報機構,2000年美國的情報預算已高達300億美元。他們仍搞“合法的間諜活動”,以外交人員做掩護,外派“身穿條紋褲子的間諜”。他們還利用一些非政府組織、學術團體等作為掩護,直接或間接地進行間諜活動。美中央情報局局長甚至公開說,該局在特殊情況下可“裝扮成記者或聘用記者進行間諜活動”。
冷戰結束后,西方情報部門對間諜情報工作做了重大調整。過去,他們工作的焦點主要是瞄準蘇聯和華約組織,而今他們把對付“新威脅”作為主要的戰略任務。冷戰期間,美國把65%~75%的情報活動經費用于針對蘇聯的間諜活動,而今用于俄羅斯的只約占15%。當前美國情報部門工作的重點是,除加強對同美國長遠利益攸切相關的戰略情報的收集外,主要花大力氣于竊取有關國際恐怖活動、毒品走私、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種族沖突等對美利益構成重大威脅的情報。同時,隨著國際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美國收集和分析經濟情報經費的比例也從不到10%增加到40%。
有矛必有盾。間諜技術在發展,反間手段在進步。魔高道長,此起彼伏,難有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