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富汗進行的這場戰事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是高技術下的一場反差鮮明的戰爭。一般來說,戰爭總是不對稱的。如果對壘雙方勢均力敵,難免會產生顧忌和疑慮,戰爭就很難打起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也是不對稱戰爭,只不過阿富汗戰爭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更突出,更鮮明而已。
力量的不對稱性
戰爭的一邊是美國及其北約盟國等,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和超級軍事組織。對陣的另一邊呢,只不過是塔利班及本·拉登的“基地”組織。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還是國家行為,即國家對國家,而美國在阿富汗面對的只是一兩個組織,而且這些組織孤立無援,交戰雙方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
武器裝備的不對稱性
這場戰爭雙方使用的武器裝備,既有最先進的種類,又有相當落后的品種。千百年來,戰爭手段從冷兵器時代發展到火藥火槍時代,進而一步步發展到機械化時代、核武器時代、高技術時代。美國裝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打的是太空(衛星)—空中(飛機)—陸地(特種部隊)—海洋(軍艦)—海下(潛艇)的全維一體化作戰。塔利班及本·拉登除了少量的坦克、飛機、肩扛導彈(開戰初期即已被轟炸殆盡),基本上是用常規輕武器裝備起來的。兩者之間根本不是差了一星半點,至少差了兩代。也沒有多少可比性。
作戰方式的不對稱性
美國利用高技術,進行的是全維一體化作戰,打的是信息戰,對阿富汗實施實時監控,實時打擊,特別是利用遠程奔襲能力,從本土和遙遠的基地、航母上起飛轟炸阿富汗。美對阿富汗的轟炸就像表演似的肆無忌憚,根本受不到什么威脅。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時,美國還要顧忌薩姆導彈、飛毛腿導彈,還要利用夜晚,利用隱形飛機進行轟炸。而塔利班及本·拉登基本還停留在農業時代的傳統作戰方式上。即便有一些現代化通訊設施,不是被打掉了,就是在美軍高技術的嚴密監控下不敢使用。只要你開機,太空上的偵察衛星立即就能偵知確定所在方位,空中打擊和導彈襲擊接踵而至。塔利班為什么敗得這么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級和下級之間以及各級之間失去了聯絡指揮,成了一盤散沙。一邊是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打哪兒,就打哪兒;另一邊是無可奈何只有干挨打的份兒。在作戰方式和手段上也沒有可比性。
國際支持方面的不對稱性
美國在阿富汗打的是一場政治、經濟、軍事、宣傳一齊上的整體戰。政治上高舉國際反恐怖主義大旗,以反恐劃線。非敵即友,沒有中間路線,聯合國、各種國際組織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111個)站在了美國一邊(哪怕這種表態僅僅是口頭的)。沒有人站出來公開反對美國打擊阿富汗,敢于公開站在塔利班和本·拉登一邊。而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伊拉克、南聯盟多少都有國際社會支持。經濟上美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全面封殺,凍結塔利班和本·拉登在國外的賬戶和資金,切斷其資金來源。塔利班和本·拉登則孤立無援,陷于“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原有的三個承認其政權的國家(阿聯酋、沙特、巴基斯坦)也與之斷交。塔利班即便過去積攢下一些家底,又能維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