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是一門涉及廣泛知識領域的綜合性科學和藝術。作為一名優秀的、稱職的外交官,除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和熟練的外語,還須具有較高的中文水平和文學修養,能寫格式規范、簡明通暢的外交文書、調研報告、會談紀要及各種文件。
我與金桂華大使的交往已有些年頭了。1986年,在本刊\"漫談外交\"欄目登出他的佳作《雜談外交語言》之后,我們之間的神交就開始了。1999年底,在本編輯部召集的編委會首次會議上,我才真正結識了時任外交學會副會長的金大使。之后,我與他雖常有交往,但僅限于聯系稿件方面的事宜。這次往訪,我才對他有了較多的了解。
十多年來,金大使筆耕不輟,先后撰寫了\"外交謀略\"系列,漫談外交歷史、外交政策、外交調研、大使經緯、外交官口才等方面的文章并開設了\"折沖拾趣\"專欄,共計50余篇,多屬上品,至今尚未退過一篇,這在本刊歷史上實屬罕見。有讀者來信說,他的文章\"立意新穎,觀點鮮明,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文白相間,言簡意賅,令人愛不釋手\"。還有讀者來信講:\"作者文中援引的例證涉及古今中外,也有的是自己親為親歷所得,可謂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
十五歲參加抗美援朝
自1986年以來,我腦子里一直存在這樣一種猜測,即文章寫得如此精美,他的才氣可能源于家庭的熏陶,其出身大概是書香門弟。但他的回答卻出乎我的預料。他其實出生于一個非書香門弟。父親做小本生意,生活還過得去,但后來日漸衰敗。每當他憶起童年,有幾個鏡頭久存腦海、揮之不去:爸爸在大街上擺地攤,媽媽去菜市場撿菜幫,煤球數著個兒燒......他是金家的獨子,父母從牙縫里擠出錢來供他讀書。他用功學習,以優異成績考入了上海著名的格致中學。1950年底,正在讀高三的他,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口號的感召下,滿腔熱情,毅然報名參加了軍事干部學校。他先赴南京,在陳毅元帥領導的第三野戰軍培訓了一個多月,后一紙調令把他調到北京外國語學校(即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學習。
金大使的第一次外交實踐始于1953年。是年7月,朝鮮半島實現停火。9月,他即和另外22名同學作為英語翻譯,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解釋代表團,踏上朝鮮那塊滿目瘡痍、彈痕累累的熱土。解釋代表團的任務是沖破美韓的阻撓,通過解釋工作,使被俘的我志愿軍戰士得以返回祖國。解釋工作在\"三八線\"以南的敵占區進行,情勢相當嚴峻。美韓在戰俘營大搞白色恐怖活動,百般威脅我戰俘不得表示返國之意。盡管如此,經我方代表的耐心解釋,仍有不少人義無反顧地歸來。其中一幕金大使至今難忘:一名戰士緩步入帳,他從容不迫,激動地從懷中掏出一面珍藏的袖珍五星紅旗......對他無需多做解釋,他便安全地擺脫了敵方的控制,回到祖國的懷抱。由于美方的極力阻撓,解釋工作只進行了十次就被迫終止。
1954年2月,他離朝回國。\"這次朝鮮之行是一次十分難得的考驗和鍛煉機會,不僅使我學到的外語得以實踐,而且受到尖銳的外交斗爭的洗禮。\"他深有感觸地說。

科員--外交部發言人--大使
1954年8月,金大使畢業后被調入外交部新聞司,從此便走上了外交戰線的不歸路。
最初,他在新聞司做外國記者工作,60年代初開始做國際形勢調研工作。當時,他還比較年輕,被安排值夜班,一干就是三年。每晚都要閱覽大量世界各大通訊社和報紙發布的重要新聞和評論,寫成簡報,次晨分送中央和外交部領導參閱。有一件事,他至今記憶猶新:\"在1962年爆發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當我于午夜閱讀到關于蘇聯運送導彈的船只已調頭回駛的消息后,馬上告知帶班領導,他即刻直接電話報告周總理辦公室。當時,中央正關心這件事,及時報告此事就是完成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金大使與中美\"乒乓外交\"有點緣份。1971年3月,他從湖南茶陵外交部\"五·七干校\"調回北京,參加接待報道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美國記者的工作。次年4月,他又作為新聞官參加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美。回國后,他被任命為新聞司國際形勢調研處的抓總副處長。責任重了,任務也更為艱巨,自己的能力不足怎么辦?金大使的辦法是:\"學習,學習,再學習。\"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爆發后,上級交下來一個重大調研課題:這次危機的程度如何,會否引發資本主義總危機?以前觸及的大多是國際政治方面的問題,對于世界經濟也可以說他是一竅不通。于是,他便借來一大堆圖書,硬是從書中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全處同志的共同奮斗下,終于較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80年代初,他被調往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重操調研舊業,只是這次搞的是戰略調研,難度更大。1987年底,他被再次調回新聞司,任副司長,出任外交部發言人。當外交部發言人,雖然同樣需要有調研的基礎,但這畢竟是不同于調研而又很具挑戰性的工作。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是代表政府,不允許信口開河、隨意發揮。盡管每次記者招待會之前均做了充分準備,仍總有約1/3的提問是預料之外的。記者們,尤其那些來自西方大報、大社的記者,往往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這就要求發言人具有很強的應對、應變能力。金大使回憶起那三年同外國記者唇槍舌劍的交鋒場面,感嘆地說:\"這是一段十分難忘的經歷,對我的鍛煉和考驗很大,收獲頗豐。\"
1987年,金大使曾為本刊撰寫一篇題為《大使縱橫談》的文章。當時,他還不是大使。他的大使生涯始于1991年,先任駐馬來西亞大使,后又兼任首任駐文萊大使,最后又任駐泰國大使。問起他當大使的經歷,他簡言道:\"忙忙碌碌地度過了這六年,還算不辱使命。\"他還用了12個字加以概括:努力使中馬\"增進互信\",讓中文\"建立了解\",促中泰\"更上層樓\"。我再請他談談當大使的體會,他只說:\"要搞好涉外工作,就必須搞好使館內部;要搞好內部,館長必須以身作則;館長以身作則時,身教重于言教。\"
文章伴他度余生
去年底,他從外交學會副會長的崗位上退了下來。
我問他:今后有何打算,怎樣度過余生?他答道:\"退下來后,不想就閑著,還想做些事,主要是想寫些東西,有時也應邀出去講課。有大學聘我擔任兼職教授。搞了一輩子外交,積累了一些素材和心得,準備總結一下自己,寫些東西留下來,或許對年輕人有些用。\"(說著,金大使打開書櫥,抱出一摞摞筆記本讓我翻閱,累計32本,共約236萬字。)我不禁感嘆:啊,這么多!還編了條目?\"不編條目怎么行?有條目使用時就方便了,否則,如大海撈針。我夫人還幫我把32本中的分條目匯總,搞了個總條目。\"這真讓我增長了見識,明白了什么叫\"勤奮\",什么叫\"認真\"。金大使從70年代初開始做讀書筆記,三十年如一日,這需要多大的恒心和毅力呀!當我問及人生信條時,他脫口而出:天才=1%的天賦+99%的汗水。
華燈初上,兩個小時的采訪結束了。在歸途中,我思忖著,古人云:\"學,身之砥礪也。\"金大使這大半生,兢兢業業干外交,認認真真做學問,稱其為一名\"學者外交官\"或許更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