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門市康復醫院 (448000)
關鍵詞 視力障礙,頸源性 手法治療
頸性視力障礙系指由于頸椎病或頸部軟組織損傷后所致的失明、視力下降、視力模糊、眼痛 、眼干、眼球震顫、復視、視力疲勞以及引起眼底、眼肌、屈光等改變的病變。在臨床工作 中,常常碰到有此類癥狀的患者,該癥狀多數隨頸椎病的發生而出現,也有的單獨出現,以 單側者居多,部分為雙側,多數病人經眼科檢查無異常發現。筆者從1997年開始,用推拿手 法治療此類患者36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供同行參考。
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3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56歲,以35~50歲居多; 病史短者1個月,最長約3年;治療時間最短1次,最長者15次,一般治療6次左右該癥狀可消 失或減輕。
2 治療方法
2.1 病人端坐于方凳上,囑其全身放松,術者站其身后,在患者頸背部作揉、拿、滾、彈 撥等手法,以中上頸段為主,使頸部軟組織得以放松。
2.2 定點復位:方法一,以第二頸椎右偏為例,病人體位同上,術者站在患者右后側,右 手托住患者下頜,左手拇指頂住第二頸椎棘突右側方,囑病人放松,頸稍前屈并略向左傾斜 ,此時,術者將患者頭部向右旋轉,轉到一定程度時,術者右手和左手拇指同時向相反方向 用力,聽到\"咔嚓\"一聲,同時拇指下有跳動感,則復位成功;方法二,體位同上,以第三 頸椎左偏為例,術者站于左后側,左肘部托住患者下頜,左手扶于后枕部,右手拇指頂住偏 歪棘頭的左側方,同時將患者左側頭部靠在術者胸前,然后向上牽引左旋患者頸部,到一定 程度時,左手和右手拇指向相反方向同時用力,拇指下有跳動感,可聽到\"咔嚓\"響,即復 位成功,此方法用于頸部軟組織緊張和椎間隙狹窄者。
2.3 病人仰臥于治療床上,醫者坐于床頭凳上,用雙手中指和無名指對揉頸椎棘突兩側及 后枕部,中指勾點風池、風府、天柱等穴,然后在印堂、陽白、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 、太陽、瞳子逷、百會等穴進行一指推、按、揉等手法治療,最后雙手拇指按壓兩側內關 穴1分鐘左右,治療結束。
治療后,囑病人近期內不要過度活動頸部,不要過度疲勞,減少伏案工作,以保持頸 椎復位后的穩定性,并避免頸部受涼。
3 治療結果
本組36例,均采用上述手法治療,未給予其它治療,多數隨頸椎病的好轉而恢復。治愈者15 例,明顯好轉者17例,好轉者4例。
4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37歲。左眼視力模糊、眼脹、眼痛3年,經當地人民醫院眼科檢查未見異常。 后因頭痛到我院進行按摩治療,自述有以上癥狀,經查發現其第二頸椎向左側偏歪,用上述 手法進行治療1次,眼部癥狀完全消除,隨訪未見復發。
5 討論
頸部外傷或頸椎椎體、椎間盤、椎間韌帶等組織由于積累性勞損和退行性改變,可使其穩 定性相應減退,如受外傷,甚至在不明顯的外力作用下,便可導致椎體在額狀軸、矢狀軸、 縱軸上的前移后挫、左右側屈、左右旋轉以及三個軸位的不同聯合改變,從而導致以下兩方 面病理變化:①這種解剖位置的改變可刺激頸上神經節及分布在椎動脈、關節囊、項韌帶等 組織的交感神經末梢及椎管內的脊膜返支形成病理性刺激,而引起包括頸性視力障礙在內的 一系列反射性癥狀。Jackson認為頸椎病引起的視物模糊等是由于某些支配眼部結構的交感 神經叢及其分支受刺激所致。②當椎體發生位移時,椎動脈可直接受壓或受刺激發生血管痙 攣,出現椎基底動脈流量減低,當大腦皮層視覺投影中樞血流量低于視區腦組織正常代謝過 程中的需要量時,則造成中樞性的視力障礙。
通過手法治療,能糾正頸椎正常解剖位置的不良改變,解除頸部軟組織的痙攣,解除或緩解 對血管神經的刺激和壓迫,改善腦組織供血不足,調節頭頸部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起到 治療頸性視力障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