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510120)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 穴位注射治療 推拿治療 三步九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腿痛病癥中常見的病種之一,它多發(fā)于中青年,主要表現為腰腿疼痛及 活動受限,嚴重影響學習和工作,近年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很多,筆者采用中西 結合即穴位注射加用手法推拿的方法應用于臨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治療病例共98人,最小年齡16歲,最大年齡65歲;男性67人,女性31人;第3與第4腰椎 間盤突出者12人,第4與第5腰椎盤突出者58人;第5腰椎與第1骶椎間盤突出者10人,兼有兩 處或兩處以上椎間盤突出者18人;側方突出及旁中央突出者75人,中央突出者23人。以上患 者均 有典型的臨床癥狀,表現為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腰腿活動受限,病變腰椎棘突間局限性 深壓痛,直腰抬高試驗陽性,Lasegue征陽性,全部患者都經腰部CT或MRI證實并定位及分型 。
2 治療方法
2.1 穴位注射法 2%利多卡因6ml、地塞米松10mg、VitB1100mg、復方 丹參液4ml配成注射液,選第3與第4腰椎或第4與第5腰椎棘突間為腰椎刺點,當穿刺針達到 硬膜腔后,將藥物緩慢注入,如為左側旁突及左旁中央突出者,取左側臥位,注入藥物后取 左側臥位休息30分鐘。如為右側旁突及右旁中央突出者,取右側臥位,注入藥物后取右側臥 位休息30分鐘。如中央突出者,取左右位皆可,注入藥物后取俯臥位休息30分鐘。每周注射 1次,有效后隔1周再注射1次,一般不超過3次。
2.2 三步九法推拿 患者經穴位注射后30分鐘,再采用三步九法推拿治療 ,此手法治療隔天一次。第一步:使腰腿部肌肉放松(采用揉、推、按法);第二步:推拿復 位(采用搖、牽、斜扳、壓法);第三步:輔助放松(采用直腿抬高及過伸、盤法、揉法)。具 體操作如下,第一步:患者俯臥,術者右手張開,以手掌或大拇指,采用旋轉按揉法,分別 按揉兩側腰肌及穴位,松解腰肌,再以雙手掌自腰椎兩側分推,由腰開始,向下推至臀部, 再沿雙腿至足,使腰腿肌肉放松,再以雙手拇指自背部沿脊柱旁開1.5寸,順序向下按壓至 腰骶部,反復多次,松弛兩側骶棘肌。第二步:術者雙手置患者腰部反復推搖使腰部左右滾 動,并加大幅度使腰部深層組織及腰椎關節(jié)松動;然后行腰椎牽引,可用牽引床牽引以患者 體重重量牽引15分 鐘,或者令患者俯臥雙手抓住床沿向上拔伸,術者雙手握患者雙踝與之對抗牽引;再施以斜 扳法,患者側臥,側臥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在對側下肢小腿上部,術者站患者背后, 一手扶住病人髂骨緣后外側,另一手扶住病人肩前方,同時推肩向后推髂骨向前然后突然用 力,使腰部快速扭轉,可聽到\"咔嗒\"聲,接著再施以壓法,術者右手縱向平壓于脊柱上, 大小魚際間正好在脊柱中間,左手疊右手上,自胸椎開始,沿脊柱順序向下按壓至骶部,使 椎間關節(jié)被動活動,調整紊亂的椎間小關節(jié),經上治療,可使突出的椎間盤及髓核還納。第 三步:直腿抬高及過伸,令患者伸直患肢然后盡量抬高,再跖屈使患肢過伸,反復多次,再 屈雙髖及屈雙膝,術者握患者雙踝施轉搖動,使腰部放松,并再施以揉法,使腰腿肌肉放松 收功。術后囑患者臥硬板床休息,戴腰圍固定,避免彎腰及體力活動。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腰腿疼痛完全消失,腰腿活動不受限。顯效:腰腿 疼痛明顯減輕, 腰腿活動無明顯受限。有效:腰腿疼痛有所減輕,腰腿活動受限有部份改善。無效:腰腿疼 痛較前無變化,腰腿活動受限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治愈67例,顯效20例,有效9例,無效2例。治愈率68.4% ,顯效率20.4%,有效率9.1%,無效率2.1%,總有效率97.9%。
4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祖國醫(yī)學\"腰腿痛\"范疇,早就有記載,《素問·刺痛論》中說\"衡絡之 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又云\"內里之脈 ,令人腰痛, 不可以咳嗽,咳則筋縮急\";《醫(yī)學心悟》也有記載\"腰痛拘急,牽引腿足\",這些描述與 現代醫(yī)學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基本相同,腰椎間盤突出的發(fā)生是由于椎間盤發(fā)生退變, 在外傷、過勞等因素作用下,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過破裂的纖維環(huán)向外突出到硬膜腔,壓 迫神經根或脊髓或馬尾神經引起的以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臨床多見于 體力勞動的男性,以25至45歲最多。其病變機理是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刺激神經根, 使神 經根及其周圍組織水腫、粘連,發(fā)生炎癥,產生神經根刺激癥出現腰腿疼痛。本治療先采 用穴位注射,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鎮(zhèn)痛之效,地塞米松對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機械 性刺激引起的炎癥反應有強大的抑制作用;VitB1則可營養(yǎng)神經、促進神經細胞生長恢復 ; 復方丹參液則有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的作用。上述藥物注入硬膜腔后,藥物直接作用 于病變局部,改變局部微循環(huán),減輕神經根水腫、充血及炎性粘連,并可營養(yǎng)神經,促進神 經組織代謝和神經細胞的再生,從而增強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穴位注射 直接觸及機體局部感受器或神經干,由刺激引起興奮,發(fā)生沖動,沿神經未梢經神經干傳至 中樞,中樞依照當時機體的機能狀態(tài),產生一種調節(jié)作用,以克服機體原來不協(xié)調的異常現 象,從而獲得治療效果[1]。穴位注射又具有針刺效果,表現為針刺局部受刺激后 產生酸、麻、脹等針感作用,通過腧穴,作用于經絡、臟腑,以起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 通 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2]。經穴注射后再配以手法推拿, 而手法推拿則可達到進一步的治療效果。當采用腰椎牽引時,對腰椎產生牽拉作用,拉寬椎 間隙,增加椎間盤內負壓,緊張前后縱韌帶,通過\"內吸外填\"作用,迫使突出的髓核回納 ,拉開關節(jié)突關節(jié),有利于小關節(jié)紊亂的糾正和復位,矯正脊椎側彎畸形,恢復椎間孔的正 常外形,解除對神經根的擠壓;對抗牽拉又可松解腰部軟組織,解除肌肉痙攣,消除體重對 椎間盤的擠壓,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快髓核內水分吸收,促使無菌性炎癥消退和破裂的纖維環(huán) 的 愈合,打斷\"因病致痙,因痙致病\"的惡性循環(huán),達到解痙、消炎、鎮(zhèn)痛的目的。當采用推 、壓、按、搖等手法產生過伸作用,使椎體過伸,手法的力向前向后直接作用于患處,使椎 間盤內產生較大的負壓,迫使髓核由狹窄的后緣向較寬的前緣移位,后伸可使神經根與突出 物間松弛,減低張力,改變二者間的位置關系,松解粘連,可糾正小關節(jié)紊亂和腰部畸形, 松解腰骶關節(jié),矯正骶髂關節(jié)的輕度錯位。采用斜扳、推搖等手法在腰部產生一種扭轉力, 貫穿腰部的扭轉壓力可對突出物產生一種向力,起到雙向的回復作用;扭轉可擴大神經根管 ,改變髓核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起復位與松解粘連作用,使椎間的關節(jié)面旋轉,糾正小關 節(jié)紊亂,恢復椎間力的平衡。通過穴位注射和手法推拿相互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李鏷.穴位注射療法臨床大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6,17
[2] 邱茂良.針灸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