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推拿科 (200090)
關鍵詞 痹證,產后 手法治療
經產婦因產后體質虛弱、氣血虧損,又因受風濕邪入侵,而引起一系列氣滯血瘀的病癥,如 肩背疼痛、胸悶氣短、四肢酸脹、麻木、背負重物、胃痞脹滿等,臨床上較為多見,民間 稱之\"月子病\"。
本病多發于產后體虛,營衛不固,腠理不密,以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留滯經絡,使氣血凝 滯不暢作痛、作重,或產后體弱,肝腎不足,肝虛無以養筋,筋脈失養,故牽掣,酸痛, 或氣血虧損,心脈失養,氣血兩虛,故胸肋不適,又因哺兒姿錯,用力不當,旋轉扭損,氣 血瘀阻,故胸肋刺痛(岔氣)。諸癥皆于氣血虧損,風寒濕邪入侵,血脈凝滯,脈絡不暢有關 。
患者可出現關節酸痛,四肢無力,活動欠利,肩背牽掣,似負重物,重者周身酸楚,重著, 時有身熱,遇寒濕痛甚,胸悶氣短,心悸不寧,頭暈目眩,胃脘脹滿,納食無味,倦怠懶言 ,也有情緒波動、多眠或失眠等癥。
筆者用手法為主在1989年至1997年中共治療107例患者,其中顯效76例,有效27例,無效4例 。現將治法簡介如下:
治則:疏經通絡,溫陽逐濕,活血化瘀,健脾助運。
基本治療方法
1.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用一指禪手法作用于患側頸背部、斜方肌、凌形肌及肩后緣,以 放松肌痙為度,其中作重于推揉風池、肩中外俞、大杼、肺俞、膏肓、心俞、天宗、腎俞、 京門等穴,以滲透酸脹為度。后以滾法滾患側項部、背部及兩側胸腰棘肌(兩側膀胱 經)。著重于肩中俞、大杼為區域及相應膀胱經俞穴,以助行氣活血,加速通筋散結。
2.患者取仰臥位:仍以一指禪手法推天突、膻中及點按患側期門、日月、天門、中府等穴 ,再用兩手拇指沿肋弓作分推手法(15~30次)。
3.坐位:仍以一指禪,作用于百會、率谷、風池諸穴。后拿肩井以提一身之氣, 再囑患者作深呼吸,叩拍患側胸背部,以振胸肋諸關節自行復位,必要時可囑患者雙手抱頭 ,胸腰挺直作坐位旋轉斜扳法,左右各1次。最后點按尺澤、曲池、內關、合谷、足三里、 三陰交等穴,配合適當抖法、理法,以求全面放松。
辨證加減:
1.患者以肩背部疼痛并累及四肢牽掣為主癥者,手法作重于肩中外俞、天宗、腎俞、膏肓 、尺澤等穴,并加曲垣、風池、身柱、腰陽關等穴。
2.患者以胸悶、氣短、心悸、失眠為主癥者,手法作重于肺俞、心俞、膻中、曲澤、天突 、內關等穴,加通里、巨闕、神門、血海等穴。
3.患者以胃脘脹滿、納食無味為主癥者,手法作重于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并以腹 為主,加以點按豐隆、大腸俞、氣海等穴。
4.患者以胸肋刺痛、咳嗽不爽為主癥者,手法作重于天突、膻中、期門、大風、日月、肺 俞、膏肓等穴,并以坐位旋轉斜扳法為主,加點按大包、行間、支溝、膈俞等穴。
注意事項
1.臨床上應與頸椎病、肩胛提肌勞損及單純性背棘肌勞損鑒別,做到辨證施治,合理治 療。
2.在施行手法中,以癥變化,重點突出,運用得當,治愈后應鞏固1個療程(手法漸緩5~6 次)。
3.治療期間患者情緒應穩定,心情舒暢,注意保暖,避免風寒,適當休息,防止過 度疲 勞。
4.適當配合體育鍛煉,療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