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中醫院 (510450) 廣東省廣州市東山區華山醫院 (510080)
關鍵詞 頸椎病,神經根型 推拿治療 藥物治療
頸椎病亦稱頸椎綜合征,是骨傷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神經根型頸椎病為其中較多見的類型 ,30歲以上低頭工作者易發。自1996年8月至2000年9月作者采用推拿手法配合藥物治療神經 根型頸椎病80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0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14天,最長20年。臨 床表現以頸肩疼痛并向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為主,查體有頸部活動受限,頸肌緊張。壓頸試 驗或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患肢感覺減退,頸椎正側位X光片均有不同程度的特 征性改變,如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增生、項韌帶鈣化等,部分作CT檢查顯 示有頸椎間盤不同程度的膨出和突出。
2 治療方法
2.1 手法治療 患者坐位,醫生站于其背后;①以滾、拿、揉、按、彈撥 頸部兩側肌肉, 用拇指點按風池、肩井、大椎、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及阿是穴(痛點),以有酸脹感為宜;②以兩手掌根部托住下頜和枕骨粗隆,用力緩慢上提夾顱約持續1分鐘,上提后使頭顱緩慢 作 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轉活動;③作頸項部兩側斜扳:患者頭部略向前屈,醫生一于抵住患者 頭側后部,另一手抵住對側下頜部,使頭向一側旋轉至最大限度時,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 向的扳動,以彈響聲為度;④最后,再提、拿、按、揉兩側頸肌結束。
2.2 藥物治療
2.2.1 患者急性期發作疼痛劇烈者以20%甘露醇250ml快速靜脈滴注,每天2次;地塞米松 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續使用3天,慢性期可適當選用丹參 液20ml或654-Ⅱ10mg加入5%葡萄糖液靜脈滴注。
2.2.2 中藥治療:藥用黃芪30g,桂枝9g葛根30g,白芍18g雞血藤30g,桑枝15g,蜈蚣2條 狗脊15g,續斷15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2次,合兌,分3次服。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好轉:癥狀、體征基本 消失,但有輕度反復或癥狀明顯好轉,不影響工作;無效:癥狀無改變。
3.2 療效評定結果 治愈58例,占72.5%;好轉20例,占25%;無效2例, 占2.5%,總有效率97.5%。
4 典型病例
陳某某,女性,35歲,教師,1998年8月初診。
患者頸肩疼痛并向左上肢放射2個月,曾于我院診斷為頸椎病(神經根型),行針灸、理療、 內服、外敷藥物等治療,效果不顯,癥狀反復發作,經介紹來診,既往有長期低頭工作史。 檢查:頸部活動受限,頸項肌肉緊張,牽拉試驗、壓頸試驗陽性,左上肢感覺肌力未見明顯 減退。X線檢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見唇狀增生。診斷:神經根型 頸椎病。治療:按上述推拿手法,每日1次,7天后改隔日1次;②每日以5%葡萄糖液250ml 加復方丹參液20ml靜脈滴注,連用7天后停;③按上述中藥方劑內服,每日1劑,適當加 減至治療期結束。
患者治療3天后即覺頸肩痛及左上肢痹痛明顯減輕,經3周治療,患者癥狀消失,囑患者臥低 枕,做頸部保健操鍛煉,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隨訪2年無復發。
5 討論
5.1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各種急性外傷、慢性勞損及頸椎的退行性變而導致椎體側后方 ,后關節前緣或鉤椎關節后方增生,使椎間孔變小,造成頸神經根和交感神經的擠壓而發生 。
5.2 推拿手法具有消除頸肌痙攣、松解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粘連、增大椎間隙及椎間孔、 減輕椎間盤等對神經根壓迫的作用,特別是斜扳手法可恢復頸椎諸關節原有的位置關系。 解除因患椎錯位對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因而使臨床癥狀消失或減輕,手法使用切忌暴力, 特別是斜扳手法要使用得當,以避免發生不良后果。
5.3 急性期癥狀較重者以20%甘露醇、地塞米松來減輕神經根的水腫、改善局部的炎癥刺激 ,從而緩解疼痛,慢性期使用丹參液、654-Ⅱ均改善循環以配合治療。中藥 的辨證運用,以益氣的黃芪、解肌的葛根、止痛的白芍、活血的雞血藤、通絡的桑枝與蜈蚣 、溫經的桂枝、補腎的狗脊與續斷等力求調整人體的陰陽氣血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