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進賢縣人民醫院 (331700)
關鍵詞 汗癥,小兒 中藥穴位外敷治療
小兒汗癥雖不屬急、危、重癥,但也確無良方。若久拖不愈,耗津傷液,易生他疾。近年來 筆者采用中藥穴位外敷治療小兒汗癥,略有一些體會,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52例患兒中,男孩29例,女孩23例;年齡最大者12歲,年齡最小者3歲;病程長者5年,短者 半個月;屬盜汗者37例,屬自汗者25例。
2 治療方法(中藥穴位外敷)
2.1 藥物組成:五倍子、公丁香、肉桂、細辛、吳茱萸等份,研末備用。
2.2 使用方法:取中藥粉末20g,用食醋調濕,以能成形為度。做成3枚貳分硬幣大小,分 別貼在肚臍和左右涌泉穴,外用麝香止痛膏蓋在上面固定。每日1次,連續使用1周。為防止 夜晚睡覺脫落,故需穿襪子睡覺,貼藥后若局部皮膚出現水泡、破損等,應暫停,結痂后可 繼續貼敷。
3 治療結果
經中藥穴位外敷治療后,52例患孩出汗癥狀全部消失,其中貼藥1次汗止者36例,2次汗止者 9例,1周內汗止者3例,最長時間(1周)汗止者1例。2個月后回訪,無1例復發,效果顯著。
4 典型病例
患兒姜某,男,12歲。年前因患感冒發燒,治愈后就開始出現盜汗癥狀。由于盜汗,小 孩身體較弱,面色萎黃,形瘦。曾考慮為肺結核病而多次攝片、痰檢等,均未發現結核桿菌 及陽性體征,遍服中藥、玉米須、甘蔗梢、鳳凰衣及民間單方等,收效甚微。其汗出多時, 浸濕床鋪,甚為苦惱。1999年3月中旬,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法。貼藥1次,汗出明顯減少。連 續貼藥1周,盜汗消失,精神轉佳,后經家人調養,已面色紅嫩,形體漸壯,至今未發。
5 體會
小兒汗癥一般多為病后體虛,營衛不調,元陽外越,腠理不閉所致。筆者采用公丁香、肉桂 、吳茱萸等芳香辛熱之藥振奮元陽,五倍子味酸固澀止汗之效。且神闕穴(肚臍)、涌泉穴均 為固元培本、溫補元陽、疏利氣機之要穴。再加上肚臍周圍皮下脂肪組織最少,血運豐富, 藥物易于滲透吸收。配以辛溫香竄之麝香止痛膏固定,更可促使藥物吸收,共奏溫通元陽、 調和營衛而固表止汗之效。此法簡便驗廉,且不打針,不吃藥,易被患兒接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