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 (410007) 湖南省長沙市九龍足浴呵護中心 (4 10007)
關鍵詞 足反射區 按摩手法 技巧 運用
作用足反射區主要刺激方式之一的按摩手法,盡管多數仍為常用的推拿手法,但由于其作用 原理、足部的解剖構造和反射區形態(點、線、面狀)的特異性,因而手法操作具有鮮明的特 色。筆者在分析眾多足反射區手法的基礎上,發現講究手法技巧的運用,不僅可提高手法操 作的效率,增進療效,還可避免由于操作不當所致手部關節的勞損。因此加強手法技巧的研 究,對進一步豐富和規范足反射區手法,具有重要意義。
1 手法著力部分的技巧
足反射區手法操作一般多用關節突部分著力,以加強刺激性,但單一、重復地使用關節突, 易致 關節損傷或勞損,因此應根據足部和反射區的形態,靈活選擇適宜的不同手法著力部分,避 免單一、重復。
1.1 關節突著力部分 手法操作時,多采用的是食指或中指的近側指間關 節突,拇指的指 間或掌指關節突及食、中、無名、小指的近側指間關節突著力,用關節突著力,刺激性較強 ,但操作時應結合足部和反射區的形態,選擇適宜的關節突部分。
1.1.1 食(中)指近側指間關節突:一般多用于點、線狀的反射區,可作點、按、揉、推等 手法,適宜垂體、腎、輸尿管、膀胱、結腸等區操作。
1.1.2 拇指指間或掌指關節突:一般用于足底部側緣的反射區,可作點、按、揉、推、 捏等手法,也可作一指禪推法的屈指推,適合于斜方肌、肺、心、脾、甲狀腺等區操作。
1.1.3 食、中、無名、小指近側指關節突:多用于足部底較大面積,如足掌、足弓、足跟 部位,可作滾、推、擦、按揉等手法,一般為放松準備手法。
1.1.4 屈食、中指關節突:此法類似屈指推法,用于足側緣,可作推、點、按揉、擠捏等 手法,適合于鼻、三叉神經、脊柱、胃、十二指腸、小腸等區。此外,關節突著力操作時, 還可利用手指關節的橈尺側緣和掌背側緣,如拇指關節的橈側、掌側、掌背側、食指關節的 橈尺側緣、掌背緣,既豐富了關節突著力部分的內容,又可緩和或加強手法的刺激,如以食 指橈側作頸區捻法;以食、拇指尺側作胃區推、捏法;在作拳叩法操作時,還常以小指指間 關節尺側著力,叩擊經脈穴位。
1.2 魚際部分著力 操作時,以大、小魚際著力,刺激緩和,面積較大, 一般適用于線、 面狀反射區或足部骨骼突起部位,可作揉、推(平推、分推、合推)、搓揉、擦等手法,如揉 足背、推脊柱、搓足底兩側緣、搓揉足跟兩側、分推足背等。
2 手法的發力技巧
足反射區由于區域較小、移動受局限,加之皮膚角質層較厚而相對不敏感,因此手法刺激 宜大,力度要求、發力方式顯得至關重要,一般宜以小關節發力,手法操作發力多運用腕部 的屈伸運動,產生按壓或滾動的力學效應;腕部的環旋轉動,產生揉法力學效應;腕部的擺 動,產生輕重交替的類似一指禪推法的力學效應;或利用相對的著力面部分,作對稱用力捏 擠、捻、搓揉法;而叩拍手法則以腕、肘部發力。
3 手法操作的輔助支撐
由于足部和反射區形態的特征,在趾腹、足弓、足側緣等部位,手法不易吸定而滑脫,因此 手法的輔助支撐也顯重要。
3.1 中指的輔助支撐 在作食指關節突點按、揉、推法時,為便于吸定移 動,一般可屈中 指,以指間關節突或第二節指背面作支撐,如食指關節突點按垂體區,推按結腸、胃、胰區 ,常以中指輔助支撐,類似圓規的支撐腳。
3.2 拇指的扶持支撐 作髖關節區的屈食指關節突對稱按揉、推法時,一 般可用雙手拇指扶足背固定。
3.3 其余四指的輔助支撐 作拇指關節突著力刺激時,可用其他四指扶持 于足側緣,如點按揉斜方肌、肺、心、肝膽等區。
4 手法的移動技巧
手法的移動一般應根據足部和反射區的形態、反射區的作用及手法的治療作用而確定,強調 操作的方向性。在作手法移動時,尤其要注意結合前面提到的輔助支撐技巧運用。
4.1 足部的形態 根據足部的解剖構造特點,足趾部末端,手法移動為上 下或內外方向; 趾腹手法操作為內外或由趾端至趾根方向;足掌手法移動由中間向兩側或由足趾向足跟;足 弓為前后或內外方向;足跟手法為環繞移動;足底兩側緣一般為前后方向;足背手法為向心 或離心方向及由中間向兩側。
4.2 足反射區的形態 據足反射區的線、面形態,手法移動循反射區的分 布,如甲狀腺區 由趾向跖趾關節作弧線推移;脊柱區由頸椎到腰骶椎推移;斜方肌、肺區由內向外作推法。
4.3 足反射區的作用 反射區的特殊治療作用也決定了手法操作需有一定 的方向,如淋巴區刺激移動,一般為向心性,以加強淋巴的循環;泌尿系反射區刺激移動, 一般為腎→輸尿管→膀胱→尿道區,加強利尿排毒的作用;結腸區刺激移動,一般為升結腸 →橫結腸→降結腸區方向,以通降為順。
4.4 手法的作用 根據推拿手法的補瀉原則,一般有順、逆時針方向和迎 、隨經脈方向的移動操作。
5 手法的節律性
由于足反射區與神經中樞的作用關系密切,因而對足反射區進行節律性刺激,利用節律性的 信息沖動傳入,調節神經中樞的功能狀態,作手法操作,要充分考慮到輕重力度和頻率快慢 的節律變化,如點按揉法,操作時點按刺激較強,以揉法緩和,故作點按常以揉法配合,為 輕重力度的節律刺激;而作心、肺區的拇指關節突點按、揉操作時,以腕部的擺動,作輕重 交替的節律刺激;在作叩拍刺激時,其叩拍的節律尤為重要,有節奏的擊打,可疏通經氣、 安撫情緒、振奮精神,并使人產生愉悅感受,亦如音樂的節奏感。
6 手法的復合運用
由于需刺激的足反射區數量較多,而每次的操作時間有限,為提高手法效率,加強療效,多 采用以下復合手法。
6.1 點按揉法 在點按操作時,常以揉法復合使用,加強手法作用,并緩 和刺激過強所致的不適,如垂體、腎等區。
6.2 按揉推法 作線、面狀反射區刺激時,可以按揉、推法復合運用,如 按揉淋巴區,可配合作向心推法;作脊柱區推時,可配合按揉各脊柱節段反射區。
6.3 揉捏推法 在足側緣的脊柱和肩、肘、膝反射區,一般可作對稱的揉 捏法及推法復合刺激;坐骨神經區也常有用揉捏、推法。
6.4 捻推法 捻法操作常以推法復合使用,如捻頸區時,以指推法作內外 方向移動;捻三叉神經區,可作上下方向指推。
6.5 搓揉法 搓揉法為常用的復合手法,適用于足底側緣、小腿部位、足 跟內外側的生殖腺和子宮前列腺區。
6.6 推扳法 適用于足趾額竇區,以掌推額竇內外移動時,要復合作足趾 的壓扳法。
6.7 搖扳法 適用于足趾或踝關節。
足反射區手法技巧的運用,除上面內容外,還涉及有刺激量、手法頻率、姿勢、體位、介質 、作用時間的長短等,加強對足部按摩手法的深入研究,其目的還在于促使形成適 合于足部按摩的獨特手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