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綬化市第一醫院康復中心 (152053)
關鍵詞 面癱,頑固性 按摩治療
臨床上常將病程在2個月以上的面癱稱為頑固性面癱。筆者采用頭面部按摩為主,四肢遠端 點穴為輔治療頑固性面癱16例,均獲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左側9例,右側7例;病程最長的4個月,病程最短的2個月; 年齡最大的58歲,最小的26歲。16例患者皆因面部受寒引起,主要癥狀是:一側面部板滯、 麻木或癱瘓,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頰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漱口漏水,病側額紋 、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其中有3例患者還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 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癥狀。16例患者都經過多家醫療單位治療,進行過如針灸、按摩、外貼 膏藥、西藥等治療方法,但皆未獲得良效而來我科求治。
2 治療方法
2.1 頭部按摩:患者取坐位,醫者站于其后,用雙拇指腹先點按頭部之神庭、上星、囟會 、前頂、百會、后頂、強間、腦戶、風府、眉沖(雙)、曲差(雙)、五處(雙)、承光(雙)、通 天(雙)、絡卻(雙)、玉枕(雙)、頭臨泣(雙)、目窗(雙)、正營(雙)、承靈(雙)、風池(雙)、 頭維(雙)、懸顱(雙)、率角(雙)、天沖(雙)、翳風(雙)各1分鐘,然后在整個頭部沿督脈 、足太陽經脈和足少陽經脈走行用掃散法治療2分鐘,再拿五經(五指拿頭頂督脈和兩旁太陽 、少陽經,謂之拿五經)3遍。
2.2 面部按摩:以下顏面部按摩皆取雙側,采用補瀉手法。即以患側顏面部為主,用補法 ;以健側顏面部為輔,用瀉法。
2.2.1 患者仰臥位,醫者坐于患者頭側。先用兩拇指指腹從額部中央至兩側太陽穴在整個 前 額部以旋抹法往返治療2遍;再用兩拇指指腹在整個前額部自額中央向兩側太陽穴方向作分 推法(止于兩側太陽穴)治療6~8次;然后用一指禪螺紋面或偏峰自印堂穴推向神庭穴,來回 3遍,再用一指禪偏峰自攢竹穴經陽白穴再至太陽向上至頭維穴,來回3遍,左右同;最后用 一指禪偏峰或螺紋面自睛明推至迎香穴,隨后經地倉向上至下關穴,向下至頰車穴再推向人 中穴,環唇推至承漿穴3遍,左右同。
2.2.2 用雙拇指指峰點按面部之印堂、陽白、攢竹、睛明、魚腰、絲竹空、瞳子逷、太陽 、四白、下關、牽正、頰車、地倉、迎香、顴逷、人中、承漿、廉泉穴各1分鐘。
2.2.3 用一指禪指峰自左或右睛明穴沿上眼眶由內向外推,隨后沿下眼眶向內至目內眥推 向右或左睛明穴,按上眼眶向外、下眼眶向內的順序呈∞字形環轉推3遍;再用大魚際揉法 (先患側,后健側)往返治療4遍;然后兩手同時用3指(食、中、無名3指)旋揉法在整個顏 面部返治療3遍(注意手法補瀉);最后在整個顏面部涂上適量甘油用掌擦法治療(以面部出現 潮紅為度),結束面部按摩。
2.3 遠經點穴:面部按摩結束后,以雙拇指指峰用較重手法點按患者的合谷(雙)、足三里( 雙)、太沖(雙)穴各2分鐘,結束治療。
按摩每次約需60分鐘,每日1次,1個月為1個療程,以3個月為限。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痊愈為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好轉為臨床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恢復;未 愈為癥狀改善,但不明顯。
3.2 治療結果:16例患者中痊愈10例,占62.5%;好轉6例,占37.5%;未愈0例,總有效率1 00%。
4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32歲,干部。因面部受寒引起右側面癱2個月余,該患發病當日即去診治,雖 經多家醫療單位治療,進行過如針灸、按摩、外貼膏藥、西藥等多種方法治療,未效后經人 介紹來我中心求治。就診時右側面癱極為嚴重,右眼瞼完全不能閉攏,右額紋及右鼻唇溝消 失,病側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頰動作,口角向左側歪斜,經檢查患者右側舌前2/3 (上接50頁)味覺減退。用上法治療2個月后病情痊愈。
5 體會
頑固性面癱在臨床上治療難度較大,且療程較長。筆者根據中醫理論--本病多由絡脈空虛 、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以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而成面癱病因病機,治療取 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手足太陽經、足厥陰經及任、督二脈經穴為輔,按摩采用補瀉手法本文 (所說補法是指按摩采用輕刺激,頻率慢的手法;所謂瀉法是指按摩采用重刺激,頻率快的 手法。)通過對頭部督脈、足太陽及足少陽經穴的按摩可祛風散寒、通經活絡、振奮陽氣; 面部按摩以患側為主用補法,以健側為輔用瀉法,補瀉兼施,可使面部氣血調和,有利于面 神經的功能恢復;配以遠經點合谷、足三里、太沖穴以通絡活絡,調和脾胃,疏肝散風。但 在面部應用手法時,用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防止顏面部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