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小翔
心身疾病指的是由于心理、遺傳和身體三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又以心理因素為主要因素。
兒童的心身疾病并無特定的表現形式,癥狀多種多樣,較為常見的有:支氣管哮喘、過度呼吸綜合征、神經性咳嗽、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嘔吐、消化道潰瘍、遺尿癥、神經性尿頻、睡眠障礙(包括睡眠過淺、過多和入睡困難等)及抽動癥、孤獨癥、恐懼癥等等。其中過度呼吸綜合征以學齡期兒童多見,精神緊張是其主要誘因。孩子表現為陣發性的、快速的、連續的深大呼吸,同時可有頭昏、心慌、四肢麻木等不適,嚴重時會影響學習。而在支氣管哮喘的患兒中,有一部分也屬于心身疾病患者。這些孩子往往有強烈的企求他人保護的潛在意識,如對與父母分離過分敏感,易產生焦慮情緒,由此造成體內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并逐漸形成反復發作的支氣管哮喘。
兒童心身疾病發生的原因,從內在來說,有身體、心理和遺傳三個方面。人不斷地與環境中的諸多事物發生接觸,受到各種刺激原的刺激。并對各種刺激產生情緒、植物神經等諸方面的反應,醫學上稱為心身反應。正常情況下,心身反應隨著刺激因素的消失而消失。但如果刺激原過于強烈或持久,或肌體的反應性過強或持續存在,就有可能引起身體內部的器官發生器質性曲改變,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癥狀,發生心身疾病。
孩子的身體尚處于發育階段,心理成熟的年齡往往比身體成熟的年齡要晚許多。如果與家庭、社會等環境發生矛盾,往往不容易正確對待和處理,再得不到大人的及時幫助,就有可能逐漸由心身反應過渡到心身疾病。遺傳因素在心身疾病中也起著重要的潛在作用,決定了孩子的易感素質和神經內分泌素質,導致在同等情況下,一些孩子更容易發生心身疾病。
從外在看,兒童心身疾病的發生誘因有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兩個方面。社會因素包括環境污染,交通和住房的擁擠,日益增強的競爭意識,以及一些不良書報、電影電視的影響。家庭因素是指家庭結構的不穩定,父母過分溺愛、庇護以及某些不良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家長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應時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當孩子表現出對環境不適應、煩躁不安時,應及時幫助他們調整心態;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較長時間的心理、情緒異常,要及時帶其去心理衛生機構進行矯正治療。并且,父母應注意自身素養的提高,營造寬松、穩定、和諧、民主的家庭環境,以利于孩子心身體健康的發展。
兒童肥胖后患多
全政
大李夫婦愛子如掌上明珠,自打孩子能自己吃東西時起,巧克力、娃哈哈、營養寶就從未間斷過,上學時體重已達30多公斤,因之得了個“肥仔”的綽號。近幾個月,孩子老喊肚子痛,胃口大減,輾轉于多家醫院就診都未能找到病因,最后做肝活檢才發現,是肥胖引起了特發性脂肪性肝炎。
事實上,肥胖“造孽”很多,它可能讓孩子一生都多災多難——
肥胖腦
肥胖兒體內脂肪堆積,不僅使肚皮“崛起”而成為大腹便便者,而且還可能通過血液流入腦內搶占“地盤”,擠壓腦組織,致使腦細胞增殖受到影響,造成大腦溝回變淺、皺褶變少、神經網絡簡單化的惡果,醫學上稱為肥胖腦。表現為倦怠嗜睡、反應遲鈍、記憶力與思維力下降。
脂肪肝
體內過多的脂肪同樣會侵襲肝臟,充填肝細胞,將肝細胞擠到一邊去,連成肝細胞脂肪變性,或脂肪性肝炎。
個頭矮
肥胖兒長不高,原因在于肥胖兒的骨骼發育超前,導致骨骼提前閉合(可提前3-5年),而骨骼一旦閉合,個頭也就不再長了。換句話說,胖孩子的骨骼生長期較正常兒童少了好幾年,身材矮小便是較難避免的事情了。
性異常
有關“男性少年青春發育前期體格檢查結果”顯示,肥胖兒中性早熟、精索靜脈曲張、睪丸小,陰莖短、包皮過長或包莖者超過1/3。這是由于少年肥胖,脂肪沉積,使腦垂體后葉脂肪化,導致腦垂體功能喪失,不能釋放足量男性荷爾蒙而造成的。
心血管系統異常
醫學資料顯示,肥胖兒發生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年齡提前,從而為糖尿病、動脈硬化乃至冠心病等成人疾病埋下了伏筆。
防范策略
首要之舉是調整飲食,如減少全天攝食量,開始每天減少1/4-1/5,逐漸增多,以孩子感覺不餓為限;合理安排食物結構,多吃含水分多、能量低、可增加飽腹感的蔬菜;烹調以涼拌、清蒸、水煮或燉為主,減少油水的攝入量。
其二,補足維生素及鈣、鋅等微量元素。維生素A、D、B6、B12、尼克酸等是體內脂肪代謝的輔酶,而鈣、鋅等礦物質又能在腸道中與食物中的脂肪酸、膽固醇結合,可減少脂肪的吸收。含維生素及鈣、鋅豐富的食物有:肉類、海產品、蛋黃、奶類、豆類及柑桔類和綠色蔬菜等。
其三,鼓勵孩子多喝水。水是脂肪代謝的催化劑,體內水分充足,能使過多脂肪化解為熱量。以白開水為佳,少喝飲科與茶。
其四,注重睡眠。兒童與成人不同,睡眠中內分泌系統可釋放出更多的生長激素,促使身材長高,而在長高的過程中消耗掉過剩的熱量。故成人睡得越多越胖,而孩子足量睡眠可減肥。
其五,科學選擇零食。宜選擇新鮮水果、牛奶、果汁、無糖無鉛的爆米花等:不宜多食薯片、餅干和巧克力。特別是不要以食品為獎品。
最后,鼓勵孩子積極活動,把他們從電視機、游戲機,電腦前引到運動場上去,增加體內熱量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