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韻
提高幼兒音樂素質,節奏感的培養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呢?這是家長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有些家長雖然努力教孩子學著打拍子,但孩子卻怎么也打不準節拍。于是,這些家長就認為自己的孩子天生缺少“音樂細胞”。其實,這樣的觀點并不正確。如果您仔細觀察一下您的孩子,你定會從他那里發現一些節奏感極強的言語、歌聲及行為;他玩娃娃家時,抱著娃娃踏著很有節奏的跑跳步和娃娃一起跳舞;跳累了就一邊有節奏地搖著娃娃,一邊唱著舒緩的搖籃曲和娃娃共同進入夢鄉……從孩子的這些自發的言語、歌唱及行為中,我們可以確認:每個孩子都具有節奏感。對于孩子來說,通過游戲形式、即興的動作及奏樂等活動更能挖掘孩子潛在的音樂節奏能力,提高音樂素質。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孩子的音樂節奏感。
引導孩子用耳傾聽
音樂是聽覺藝術。孩子的音樂節奏能力與他們的聽覺發展有密切關系。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必須為孩子提供各種發展聽覺的機會。孩子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節奏無處不有。讓孩子通過聽音樂親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節奏,如鐘表走動,嘀噠嘀噠;上樓時,嗵嗵嗵嗵;下樓時:踏踏踏踏。還有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種走路不同的節奏。每當孩子發現一種新的有節奏的聲音,會感到特別興奮,常會自豪地說:“這是我聽出來的。”由此,孩子主動地到周圍生活中去尋找這種節奏的興趣就更濃了。
運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
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也就是孩子在音樂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做出難易程度不同的身體動作。
1.自由節奏。這種活動一般適用于3~4歲幼兒,即指讓孩子自由地用自己感到最舒服的節奏來做動作,家長只需在孩子的動作完全不能與音樂相協調時給予指導,必要時可以輕輕地握著他的手運動,讓他被動地感受幾次,從而逐漸學會自己合拍動作。
2.均勻節奏。這種活動一般適用于4~5歲幼兒,即指幼兒按家長的要求一拍一次或兩拍一次用動作表現均勻進行的節奏。動作的速度宜控制在每分鐘60次左右。
3.歌曲、樂曲本身的節奏。歌曲、樂曲本身的節奏,比以前幾種都要復雜一些,所以這種活動一般適用于5~6歲幼兒,并且家長應選用節奏較簡單的音樂。
4.節奏動作表演。這種活動一般適用于6歲或6歲以上幼兒,即指幼兒所做動作,一方面要反映出歌曲本身的節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歌詞內容。由于這種動作表演比較難,剛開始做時可放慢速度,熟練之后再逐漸加快速度。
運用視覺感知節奏
視覺的參與有時也會有助于節奏的感知。運用視覺的方法可以有:1.看圖形做動作。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根據圖形中的大小或顏色用拍手或其它動作表現節奏的強弱變化。
見例1:
2.聽節奏畫節奏。最初,家長可當著孩子的面,將歌曲的節奏邊唱邊用長短不同的橫線畫在紙上,然后讓孩子和自己一起看著紙上的線條邊唱邊畫;最后讓孩子自己邊唱邊畫。鼓勵孩子自選歌曲,自己畫出其中的節奏。見例2:
用“樂器”敲打節奏
為了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自制一些“打擊樂器”(如,家里的碗、筷、碟;在玻璃瓶里倒入多少不等的水;在可樂罐里放入一些砂粒或米粒等)。開始可讓孩子拿著各種“樂器”敲打著玩,讓孩子發現各種不同物體發出的不同音響;接著再引導孩子去認識和掌握各種“樂器”的性能和音色,讓孩子在敲敲打打的過程中探索奇妙的音色和節奏,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孩子對“樂器”有了興趣之后,就可以引導孩子嘗試著用“打擊樂器”為歌曲配節奏,從中獲得配樂成功的喜悅。經常給孩子這樣的機會,對提高幼兒的節奏能力很重要。
引導孩子創作節奏
在家庭音樂教育過程中,家長不但要加強孩子的節奏感訓練,更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音樂思維,引導孩子創造性地表現音樂,激發他們獨立思考并創設機會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如,讓孩子用相同的歌詞唱出不同節奏的多首“新創歌曲”等。
為孩子節奏感的培養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其內涵是極為豐富的。除上述做法外,還有其它的許多方法。只要家長肯動腦筋,讓孩子在自然有趣的環境中發現節奏、感受節奏、表現節奏,就一定能增強孩子的音樂節奏感,提高音樂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