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耀

家庭教育科學研究者發現,學習型的家庭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很有幫助。父母熱衷于學習,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而且對孩子有直接作用。即是說:學習型的家庭有助于孩子成長。
請看幾個個案:
個案一:陳先生,個體經營者。
我在旅游點開了一家小店,時有外國客人光顧,平時主要用手勢與他們交流。孩子參加英語班學習后,逼著我和他一起學英語。沒辦法,做父親的得給孩子做個榜樣。兩年來,還真有長進。孩子在班上的英語成績很好,我也能與外國顧客簡單交談了。我感到自己年輕了,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孩子學習興趣也很濃,一起學習后,我們之間的話多了,交流也更透了。
父母是孩子的長者,但并非一直是孩子的教育者。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是在自己帶頭學習新知識的動態過程中完成的。父母不學習,也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資格。老話說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處在童年時代,也許對父母還有一點崇拜,認為父母很了不起。一旦他進入少年時代,他們對父母的知識文化要求隨之提高,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也許他們會說:“老爸老媽怎么這也不懂?”
學習有三態:第一種是個人書本式學習,主要表現形式如個人獨自看書閱讀;第二種是團體式學習,主要表現形式如班級學習和集會研討讀書會;第三種是生活學習,主要表現形式如社會生活中人際間的互動和自然環境中的旅游觀賞等。不管何種學習方式,家長都應該帶頭學習,成為學習型家庭的主體。
個案二:錢潔,單親母親,保險公司職員。
學習是軟件,也是硬件。在我們家,學習彌補了家庭成員上的缺憾。我和女兒相依為命,我努力使她快樂幸福。我們的家,到處可以看見我倆的作品。陽臺上,種滿生機盎然的綠色植物;臥室里,自己動手插了鮮艷的花藝;過道上,貼滿了我們的攝影和繪畫作品。在我們的家里,學習的涵義很廣泛,我對女兒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勉互補。晚上,我們一起上“晚自習”,她看書、做功課,我看報、看雜志;周末,我學攝影,上保險管理課,女兒學畫、彈琴;假日里,我們一起逛街、旅游。我通過了辦公自動化電腦考試,這個成績激勵了女兒,她的學習也很自覺。學習成了我們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伴侶。
父母和孩子,一個是教育者,一個是受教育者,但兩者間的關系是互動的。孩子身上不僅具有原生命形式中尚未污染的美好品質,還有符合時代精神的社會性,這是父母不及孩子的。
我們正處在互聯網時代,在高科技面前,許多父母幾乎與孩子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營造良好的學習型家庭氛圍,首先得樹立正確的民主觀念,尊重孩子,向孩子學習,構建親子間交互聯動的學習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個案三:曹女士,就職于某食品公司。
兩年前,我在工作之余參加了夜校的電腦班學習。困難太多了,26個字母都搞不清,還學什么電腦?二年級的兒子拼音學習得很好,我是不是可以找他當老師呢?可我是媽媽,這樣一來不就威信掃地了嗎?轉念一想,讓孩子給我當老師,也許可以更好地培養他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呢。開始,兒子以為我和他鬧著玩,后來見我真心請教,還真的擺起了小老師的樣子。每天晚上做完作業后,他教我學拼音,那份耐心讓我汗顏,前鼻音和后鼻音我總是分不清,連自己都打算放棄了,兒子卻不急不惱地教了我兩個晚上。家里沒有電腦,為了學打字,我用了一個笨辦法,把文章翻成拼音寫下來,再由兒子替我校對。當我終于拿到電腦初級證書時,我十分欣慰,因為我知道在孩子的心中媽媽是個積極進取的人,這個形象對他的未來一定會有幫助的。
想營造良好的學習型家庭氣氛,父母必須合理配置學習時間,改善文化投入,并與孩子共同享受學習成果。
隨著家用電器的普及和家庭物質生活的改善,大批家庭主婦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加上普遍實行的雙休日制度,家庭剩余時間大大增加,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開始表現為從物質生活享受轉向精神生活的享受。在這樣的年代,提高家庭生活中的文化學習時間含量,是學習型家庭的重要標志之一。
今天,每人的休閑時間約為24小時的1/3、如果按每周工作五天計算,一個家庭的休閑時間也將超過1/3。但為什么有的家庭,在一周內還擠不出學習的時間呢?主要的障礙有:(1)不能科學安排時間,在“邊角料”時間內閑逛、閑聊,浪費了時間;(2)借口“工作忙”、“家務重”,在主觀上放松對自己的要求;(3)經不住“夜生活”的誘惑,擺脫不了過多的應酬。
在家庭文化投入上,家長的觀念也需改變。家長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往往提供給孩子最貴的食物、名牌服裝,但與之匹配的精神食糧未必是最好的。家庭文化投入包括買書、訂報刊、買電腦、添置學習用具、欣賞戲曲音樂、參觀展覽會博物館等等。這里面的誤區有:(1)重金錢投入,輕時間投入;(2)重物質投入,輕文化投入;(3)重旁觀式的賜予性的單向投入,輕參與式的共同性的雙向投入。
個案四:顧同學,農民家庭出身,家里沒有值錢的東西,但書很多。
我父母是農民,學歷不高,但在我的記憶中,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我家主要靠農業收入,沒什么值錢的東西,但我家書很多,從《農業科學》到《十萬個為什么》,從《安徒生童話》到各類工具書不下幾百冊。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書,父母會千方百計省吃儉用地買下來。這些書買回來,都會被認真地閱讀,我爸爸還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我也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
學習型家庭的建立靠父母的主動性。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也可以改善一個家庭的氛圍,在健康積極的學習氣氛中長大的孩子也能耳濡目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點,比逼迫和高壓政策更有效。
為了建立學習型家庭,父母必須排除以下障礙:(1)心理上的“自我消失感”和“父(母)子一體感。”以放棄自己學習上的追求來換取對子女的高期望;(2)意志上的“高科技恐懼感”。借口年齡大,記憶力差而心甘情愿成為“科盲”;(3)親子關系上的“我不行--你行”。家長對自己的下半生缺少目標,而將自己的目標轉移到孩子身上;(4)習慣于傳統的陪孩子讀書,逼子成才。
丟下這些思想包袱,重拾校園里的心情,與孩子一起上路吧,在求知的探索中與孩子一起成長。
圖/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