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焱

我們作過一些調查,發現家長和幼兒園老師都普遍存在著一種看法:即游戲和學習是不同的事情,家長只重視讓孩子學習,認為游戲就是玩。調查發現,家長回家經常問孩子的問題是:“今天在幼兒園學了些什么?”如果孩子說認字了,家長會很高興;如果孩子說在幼兒園玩了,家長會很不高興,認為花錢上幼兒園是讓孩子受教育、去學習的。
其實,對于幼兒來說,游戲就是他們的學習,而不是與學習不同的事情。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讓孩子游戲呢?
游戲是兒童發展的需要
游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首先讓我們看一看,幼兒有哪些方面的需要。
第一方面需要是和生存活動相關的。例如吃、喝、睡等。和生存需要在同一個層次上的還有安全的需要,即周圍環境對他是否有安全感。他哭,給他提供食物;尿濕了,給他換尿布,孩子逐漸對外界環境有了一個安全的感覺。
第二層次的需要是認知活動的需要。孩子表現出的對事物好奇,并且表現出好動。
另外,孩子出生后,在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會產生社會性交往的需要,這也是第三個層次的需要。剛開始,成人是幼兒社會性交往的最早對象,以后又逐漸過度到與伙伴的交往。在這個層次,幼兒自我認識逐漸發展,同時他還有一個自我肯定的發展需要。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游戲與這些需要的關系。
*游戲可以滿足幼兒身體活動的需要。
孩子為什么特別好動?這是因為他的神經系統和骨骼肌肉發育較快。由于幼兒神經系統和骨骼肌肉發育不完善,他的神經系統興奮強于抑制,讓他老老實實呆著不動,這對他有很大的難度。從骨骼肌肉發展和骨骼的成分角度來看,都會造成他不斷地運動。曾經讓體育健將模仿新生兒的動作,結果運動員都累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但小孩子不覺得累,幼兒的身體是在活動當中得到發展的。
*游戲還可以滿足幼兒社會性交往的需要。
在2歲以前,孩子一般與大人交往較多,2歲以后逐漸對小伙伴發生興趣,家長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在游戲當中,孩子有一種自我肯定的需要,他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在游戲當中,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孩子自己決定。他自己制定目標、制定計劃,孩子在游戲中不會有挫敗感,每一次他都可以體驗到成功。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搭積木,他雖然沒有掌握大小積木的平衡關系,只是一味地亂搭,小積木在下面,大積木在上面,沒搭幾塊積木就塌了,但是他還是很高興,積木倒下去的過程他也覺得很快樂。
現在孩子玩得較多的是擺積木。孩子每擺好一個圖形就會跑到媽媽那里,說:“媽媽,看我搭的積木多好看!”他很希望有人能與他分享喜悅。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法認為:兒童通過游戲戰勝環境、孩子打針吃藥,孩子害怕,會哭。回到家,孩子可能會給他的娃娃打針,可能對娃娃說:“不許哭,哭就打你屁股,好孩子是不哭的,你要勇敢。”他把自己剛才承受的來自成人的這種“傷害”轉嫁到玩具身上,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他的失敗感變成了成就感。
幼兒期是特殊的游戲期
游戲期的形成是一個自然進化的產物,從動物界的演化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動物都需要游戲。研究證明,只有高等動物才需要游戲,低等動物是不需要游戲的。
在動物游戲中我們也發現,游戲是小動物適應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有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對猴子放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飼養,一種環境是讓猴子與它的母親在一起,而不與伙伴在一起玩;另外一只猴子沒有媽媽,用一個鐵絲制成假猴子,上面裹上毛巾裝作大母猴,但允許這只小猴子與別的猴子一起玩。結果發現,兩種不同環境當中成長的猴子表現是不同的。第一種環境下的猴子長大以后,沒有辦法適應群體生活;另外一個猴子雖然與假母猴在一起,但有與同齡伙伴交往的經驗,它能夠適應猴子的群體生活。這說明僅有母親是不夠的,猴子需要有與伙伴在一起的經驗,才能夠適應集體生活。
現在我國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想要孩子聰明一點,不要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許多家長對孩子希望特別大,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就教孩子認字、計算,這種教育其實很不科學。靠記憶來認字對孩子一點意義都沒有,孩子根本不理解字的意思。美國在60年代花了一大筆錢以貧困子女作為對象搞了一個學前教育方案,參加教育的孩子都是家里環境不好,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的,這些孩子在幼兒期做大量的補償教育,讓孩子很小識字、計算。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這種做法很不好,使孩子身心疲憊,出現頭暈、疲勞等現象。這種早期的學業技能訓練,優勢保持的時間不長,最多到小學三年級。對兒童來講,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發展的特點,學前兒童要在游戲中學習和發展。
游戲是幼兒的學習
一提起學習,家長往往認為讀書、寫字。其實學習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很多活動,各個領域都有學習的因素。幼兒系鞋帶、吃飯都是需要學習的。幼兒要在短短的6、7年里學會做很多事情,吃飯、穿衣、說話都是他們的學習。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這方面的學習,會對以后的生活與學習造成影響,所以年輕父母要對學習有一個再認識的過程。從現在的研究看,游戲是孩子掌握各種技能的很好的途徑,游戲就是孩子的學習。
*游戲與創造性
現在社會對人的要求不光是要適應社會,而且要主動地適應社會,有創造性地適應社會。工作中的創造性要從小來培養,游戲是培養創造性很重要的途徑。
在這方面有很多研究,我為大家介紹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做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很新穎的玩具,這個玩具如同大箱子,箱子上面有許多按鈕,每個按鈕有一定的功能,可以說這個玩具探索性很強。孩子可以在箱子上面玩。當時研究人員找了一批幼兒園的孩子做測試。他把孩子對玩具的反應記錄下來,然后分類。結果可以分成三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無探求精神者,這類孩子只是看看不去動手;第二類孩子是有探求精神者,這些孩子去摸,去動,但是這些孩子不拿玩具做想象的游戲,比如當輪船、汽車等;第三類孩子叫創造性探究者,他們不光是摸、動,還拿玩具做各種想象游戲。3年以后,這些孩子進了小學。研究者到小學去跟蹤了解這些孩子的情況,結果發現無探究精神的孩子在測驗中得分是最低的,得分最高的是創造性探究者。后來從老師那兒了解這些孩子的情況,發現如果男孩沒有探究精神,他在學校的表現就特別不好,非常膽怯、不會交往,基本上是被大家遺忘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好;女孩則特別害怕交往,連別人與她講話,她都覺得手足無措。至于創造性探究者,他們性格開朗、活潑,愿意與人交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喜不喜歡玩與今后各方面的發展有很大關系。
很多研究證明,愛玩、在游戲當中能出點子的孩子,今后各個方面發展都比較好。很多研究也證明:真正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并不是在學前階段的學業技能,而是在社會性發展方面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性交往技能從哪里來?只有在孩子與伙伴玩或自己玩的時候才能夠獲得。
為什么說在游戲當中可以發展孩子的創造性?這是由游戲的特點決定的。如一把椅子,社會的約定俗成是用來坐的,那么孩子拿這把椅子做什么?會想辦法的孩子能玩出好多花樣,倒著騎馬、開車。游戲的特點就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設計、想象其內容,所以游戲能夠培養孩子的創造性。
*游戲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許多研究表明,游戲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舉一個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一個小姑娘玩娃娃家,她想用手絹包這個娃娃,可是用長度和寬度都不行,這對幼兒來講是一個問題。這個孩子翻來覆去地折騰了好長時間,終于找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把手絹對角斜過來包。孩子完成以后長長地嘆了口氣。問題解決了,孩子也有了一種非常輕松的感覺。
*游戲與社會性交往
拿“錘子、剪子、布”這個大家熟悉的游戲做例子。很小的孩子是不在乎輸贏的,他只是滿足于這個動作的過程,這個過程已經給了他很強的滿足感。但大一點的孩子就會動腦筋,他就變得精明多了,你出了他才出,他甚至會琢磨你這回出了剪子,下一回會出什么。這是一種人與人交往的策略,這種交際能力是在游戲中獲得的。游戲當中獲得的能力在書本上學不到。大量事例證明:學習優秀的人不一定適應社會的發展,一個人在學校里念書念得好,將來未必成功,只有在生活中適應力很好的人,將來在社會中才能成功。可是我們不少家長卻往往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
游戲性是一種個性品質特征。游戲性強的孩子人格發展方面會比較好,人際交往、認知發展方面也都比較好,而且這些孩子性格都比較開朗,喜歡并善于與人交往,有幽默感,有進取心。總之,這些都是適應21世紀的人格特點。所以游戲對孩子來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游戲就是孩子的學習。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由東方之星幼兒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