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秀珊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些消化性潰瘍(潰瘍病)患者在抱怨:“我的潰瘍病治好了,怎么又復發了。”其實這不足為奇,當今治療潰瘍病的藥物品種多,療效好,治愈率高,但這種疾病愈合后復發率卻很高,常給患者帶來煩惱。如果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治療,則可切實有效地防止潰瘍病復發。
1.時時防范勿忘記:
潰瘍病活動期要進食易消化食品,平時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濃茶等;減少吸煙、生活無規律、情緒不穩和熬夜等誘發因素,同時避免使用對胃粘膜有損傷的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若必須使用,應加服抑酸劑或胃粘膜保護劑等。
2. 殲滅病菌勿留情:
幽門螺旋桿菌的持續存在是潰瘍病復發的重要原因。因此,潰瘍病病人應先查清是否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如有感染必須殲滅根除。根除幽門螺旋桿旋菌感染的治療方案有多種,病人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并由醫生檢查確定是否幽門螺旋桿菌已被根除。這里有必要提醒讀者注意,不少病人潰瘍病復發是因為治療后幽門螺旋桿菌沒有根除,或是根除后再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此時應選擇新的方案進行根除。
3.愈合質量要注重:
提高潰瘍愈合質量可減少潰瘍病復發。使用粘膜保護劑可提高潰瘍愈合質量。目前常用的粘膜保護劑有:單純粘膜保護劑如思密達(用法:思密達3.0克/次,每日3次,餐間服),兼抗酸作用的粘膜保護劑如硫糖鋁、胃達喜(用法:硫糖鋁0.75克/次,每日3次,餐前半小時服;胃達喜0.5~1.0克/次,每日3次,嚼服),兼有抗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粘膜保護劑如得樂沖劑、果膠鉍。胃粘膜保護劑可與抑酸劑和抗幽門螺旋桿菌藥物聯合應用。
4.維持治療莫放松:
至今“無酸無潰瘍”的觀點仍是治療潰瘍病的指導思想,經胃鏡確診的胃潰瘍病活動期患者,在進行正規抗潰瘍治療4~8周后,胃鏡證實潰瘍已愈合者,宜轉入一段時間維持治療,以降低胃內酸度,預防復發。通常維持治療的劑量是正規治療劑量的一半,維持時間為3~6個月。如處于潰瘍病活動期患者用雷尼替丁0.3克,每晚1次睡前服,連續4~8周后,經胃鏡證實潰瘍已愈合則改為維持治療量,口服雷尼替丁0.15克,每晚1次睡前服,維持治療3~6個月后,可采用間歇維持治療,即出現癥狀時自服藥4~8周,癥狀消失后停藥。
5. 出現反復要警惕:
治療潰瘍病藥物安全性較高,但仍有少數病人服藥后出現疲乏、白細胞減少、血清轉氨酶升高等不良反應。一旦出現以上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經胃鏡和病理檢查證實為胃潰瘍并且呈不典型增生(癌前病變)者須手術治療;對有胃潰瘍復發癥狀者原則上應進行胃鏡檢查,以確定是否復發,是否仍為良性潰瘍,要警惕少數良性潰瘍在反復破壞和再生作用刺激下發生惡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