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紅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地域遼闊,氣候復雜,但其現代氣象事業,卻起步很晚。1894年,當時入侵西藏的英國人創建了亞東春丕測候所。1934年,國立中央研究所在拉薩和昌都各建立一個測候所。西藏和平解放后,在黨和國家的關心和支持下,西藏的氣象事業才開始真正起步,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
1950年3月下旬,為了進軍西藏、解放西藏,保障軍事航空安全,西南空軍司令部氣象處派出陳永明等隨軍進藏的氣象科技人員,開始了西藏最早的氣象工作。1951年,西南空軍司令部首次培養了西藏自己的氣象業務人員。1954年,第一批為西藏培養的氣象專業人員40人投入工作,他們成為西藏氣象工作起家的堅實基礎。到1956年底,西藏建立氣象觀測站20個……轉眼50年過去了,到2000年底,自治區氣象部門已成為一支手段先進,綜合素質較高的現代化隊伍,如今西藏氣象部門下設9個職能處室、6個事業單位,并有地(市)級氣象局7個,縣級氣象局32個,氣象工作人員近兩千人。
率先走進現代化行列
最初的西藏氣象事業,腳踏實地地做著觀測、預報天氣的工作,主要服務于西藏農牧業和交通航空事業。為了更有效地做好天氣預報工作,從70年代初,西藏的氣象事業開始向氣象現代科技的縱深發展。
1972年,區氣象局建成極軌低分辨衛星云圖接收處理系統,每天接收衛星云圖用于天氣預報的業務工作。進入80年代,氣象局在西藏全區率先引進微型計算機,投入科研和氣候資料處理業務中使用。1984年至1990年期間,在西藏地面、探空氣象觀測業務中引進、推廣PC-1500計算機和微型計算機處理氣象觀測資料、編制氣象電報和制作地面、探空氣象月報表工作。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建立了極軌衛星接收和數值化圖像處理系統以及西部靜止衛星地面接收站,利用衛星遙感信息開展了"一江兩河"流域農業生態環境動態監測、森林火點監測、積雪面積以及牧草長勢情況的監測工作。
1992年8月,區氣象局開始組織實施"西藏自治區氣象實時業務系統"的建設工作,經過一年多的調研、論證和組織實施,1993年3月,完成了建設任務并投入業務試運行,1994年9月氣象實時業務系統通過了中國氣象局組織的驗收,正式投入業務運行。1994年8月至1995年4月組織了區級氣象實時業務系統的二期工程建設工作,從系統總體控制與管理、數據庫、天氣預報、農業氣象、氣候資料、綜合服務、計算機網絡、衛星遙感和系統硬件維護等9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充實與完善,使實時業務系統的整體功能明顯提高,氣象服務能力顯著加強。區級氣象實時業務系統的整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部分項目達到了全國同行業的領先水平。它的建成使用,使西藏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1994年,西藏自治區氣象臺、林芝地區氣象局、日喀則地區氣象局、拉薩市氣象局在國家氣象中心、福建、上海、北京等省市氣象局的支持下先后建成天氣預報電視節目制作系統,使得西藏人人每天必看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制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996年,根據中國氣象局的統一部署,"氣象衛星綜合應用業務系統(即9210工程)"建設工作正式展開。到1998年底,西藏的9210工程建設工作基本完成,建成拉薩VAST次站1個,地區級VAST小站6個以及相應的計算及網絡系統,氣象通信速率達到9600bps,溝通西藏與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的數據傳輸和通話聯系,溝通了西藏與全國省、地氣象部門之間的聯系,為西藏氣象事業的發展和氣象服務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0多年來,西藏已基本建成了由地面、探空、日射觀測和衛星遙感織成的氣象綜合探測系統;由上掛北京、下聯地(市)的衛星通信網和地(市)到縣的短波單邊帶通信網織成的氣象信息傳輸網絡系統:由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相連接的天氣預報、農業氣象、氣候資料、衛星遙感、政府綜合服務等組成的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系統和氣象結束綜合服務系統。

把氣象服務放在第一位
西藏氣象部門始終堅持把為西藏地方提供防災、減災決策氣象服務擺在首位,全力以赴,充分發揮科技、裝備、人才等優勢,加大氣象服務的力度。各級氣象部門充分運用各種服務手段,開展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和氣象科技服務,為西藏農牧業防災減災、森林防火、軍民航空、登山旅游、科學考察、重點工程建設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還開展了人工影響天氣、防雷檢測、氣候資料、氣象預報電視節目、慶典氣球、121電話氣象咨詢等服務,收到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自治區氣象臺和部分地區氣象局先后出臺了文明服務規范化管理措施,實行氣象服務承諾制,發布的各類預報或服務產品盡量采用直觀、易懂的圖文表格形式;針對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要求技術人員將預報服務產品親自送到黨政機關及主要服務對象的手中,并進行現場講解,從而大大提高了氣象服務質量和服務效果。
比如1998年那曲、阿里發生的特大雪災、2000年4月林芝易貢發生的特大型山體崩塌滑坡災害,2000年8月日喀則特大洪澇等災害,各級氣象部門都成功地進行了準確及時的預報,為當地政府指揮防災、減災提供了優質的氣象服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災害損失,為防災、抗災、減災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同時,氣象部門還開展了人工影響天氣和衛星遙感監測等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工作。目前,西藏5個地市的43個縣開展了人工防雹、增雨作業,作業有效保護區域面積達到2414平方公里,共設消雹炮點121個,在炮控范圍內無大雹災發生。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在林火監測、牧草長勢、積雪監測,特別是在"一江兩河"中部流域農業綜合開發區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較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氣象科研與國際合作
西藏氣象工作50年來,在其科研方面,也有了累累碩果。一批有影響的論文如"談談康藏高原的積雨云"、"冬季咸海低渦與西藏強烈降溫的關系"、"西藏氣象知識"、"孟加拉灣臺風對西藏高原的影響"陸續發表,并編寫了《西藏高原天氣學講義》、《西藏高原氣象論文選編》論著等。西藏的氣象學家先后參加了國家有關科研單位組織的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羊卓雍湖地區氣候變遷考察、青藏鐵路科學考察、青藏高原氣候考察、樹木年輪考察等工作。
1979年5-8月,中央氣象局組織了與國際"季風實驗"同期進行的青藏高原氣象科學實驗(即第一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實驗),西藏的常規地面氣象站、探空站、太陽輻射站參加了實驗的加密觀測工作,并臨時建立了獅泉河、改則、申扎等高空探空站。這次實驗取得了青藏高原地區大量的氣象和太陽輻射觀測資料。80年代,區氣象局組織科研力量,開展了藏東南及年楚河地區的氣候資源考察,西藏風能、太陽能資源考察,拉薩河流域、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農業氣候資源的考察和分析研究,完成一批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1986年5-7月區氣象局參加了國家氣象局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共同組織的中美聯合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對高原地區輻射收支、熱力平衡狀況以及天氣氣候的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和探討。1993年6月,"中日亞洲季風機制研究合作計劃"項目正式啟動。中國方參加的單位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成都氣象學院和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等,日本參加的單位有日本科技廳、日本氣象廳等。項目在拉薩、那曲、日喀則和林芝建立了4個無人自動氣象站,自動收集溫度、濕度、氣壓、風、降水、地溫、土壤濕度和太陽輻射等氣象資料。
1997年經中國氣象局批準立項,四川、青海、西藏3省區的氣象部門聯合組織了"高原牧區雪災天氣研究"項目的科研工作,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承擔項目的數據庫建設任務,取得較好的科研成果。1997年經自治區科委立項,西藏自治區高原大氣環境科學研究所與挪威貝爾根大學合作開始進行"西藏大氣臭氧層觀測分析研究"項目的科研。1997年啟動"西南地區旱澇低溫短期氣候預測"專題,四川、云南、貴州、西藏和重慶5省(區、市)氣象局組織精干科技力量開展了科研協作,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承擔了專題中的04子專題"青藏高原熱力學特征對西南地區旱澇低溫的影響"的科研工作,同時,在自治區科委重點科研項目中爭取了"西藏旱澇低溫災害短期氣候預測系統"項目的科研任務。1997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日本名古屋大學聯合承擔了"西藏高原大氣臭氧和氣溶膠的觀測研究"項目,在拉薩設立觀測點,區氣象局參加了項目的觀測工作并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合作開展了"青藏高原上空大氣臭氧異常變化的氣象場分析"項目的科研工作。1996年6月在拉薩召開了"西藏地區旱澇低溫短期氣候預測04子專題暨西藏旱澇低溫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學術年會",交流了科研論文10余篇。
1996年日喀則在山西援藏人員的幫助下,建立了人工防雹作業指揮系統,使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科學性進一步提高。
1995年8月,經國家科委批準,成立了西藏自治區高原大氣環境科學研究所,1998年經自治區批準在科研所基礎上成立了西藏自治區遙感應用研究中心。科研所承擔并完成了"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地區環境綜合評價和動態監測研究"項目的科研工作,這項成果的取得為合理開發和利用"一江兩河"地區的農業資源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1998年5-8月,中國氣象局組織開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承擔了7個探空站3個地面站和4個太陽輻射站的加密觀測工作,協助氣科院、中科院、北大等在拉薩、改則、當雄、昌都進行大氣邊界層觀測和大氣氣溶膠、臭氧觀測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氣象觀測資料,并完成加密觀測資料的信息化處理。
50多年來,西藏氣象部門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獎33項,西藏氣象局科技進步獎16項。

培養藏族自己的氣象工作者
隨著西藏氣象事業的發展,一批批藏民族自己的氣象工作者成長起來。
1963年以前,西藏氣象部門還沒有一個懂業務的藏族同志。1964年,西藏氣象部門開始試用藏族同志到業務崗位上跟班學習,通過老同志傳、幫、帶,他們很快掌握了業務技術并能獨立上崗。1970年,西藏氣象局決定加大對藏族人員的培養力度,在局里開設短訓班,選用有工作經驗的技術干部當老師,第一次從社會招收30多人學習地面觀測和氣象通信,結業后很快充實到業務崗位。1971、1972、1975年陸續招收了三批學員,緩解了基層人員緊張問題。1974年,在自治區政府的支持下,西藏氣象部門積極與內地氣象院校聯系,在成都氣象學校開辦了三屆"西藏班",招收藏族學員179名;1975年在南京氣象學院開辦一屆大專班,招收學員30名,1978年在西藏林芝農牧學院開辦一屆氣象中專班,招收學員45名。到1985年,一大批民族氣象工作者逐漸成長起來,達到隊伍總數的30%。
區氣象局進一步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工作,教育工作的重點開始從以普通學歷教育為主轉變為以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為主,先后選派14名(其中藏族9名)優秀青年到各大科研院所和大學進修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現在已有11名碩士研究生學成歸來,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5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在積極組織學歷培養的同時,區氣象局還結合大型業務項目建設、重大科研課題研究和國內外科研合作的實際,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學科帶頭人和管理骨干,使科技人才隊伍逐步形成了梯隊結構,從而保證了西藏氣象事業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到2000年底止,全區氣象部門職工人數978人,其中藏族職工717人,漢族職工238人,其他少數民族職工23人;干部906人,工人72人。在讀博士生5人、在崗碩士研究生11人,大學本科學歷159人,大專學歷95人。高級職稱39人,中級職稱310人。已經具備了加強的業務和科技攻關能力。
1985年以后,按照中國氣象局教育援藏、智力援藏計劃,先后組織了100多名在職職工到有關院校進修和自修大學。通過各種渠道的培養,隊伍素質、文化層次有了很大提高,民族結構有了顯著變化,藏漢比例由原來的30:70上升到70:30,一個以藏族為主體,藏漢結合的氣象隊伍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