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采編部
觀察中國百年的城市建筑常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有生命力的建筑不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不僅是實用的,更是文化的,非功利性也幾乎成為經典或精品問世的前題之一。
舉世公認的20世紀著名建筑師賴特說過“科學可以創造文明,但不能創造文化……有了創造性的建筑文化,科學與文化共同為人類造福……”。建筑不是孤立的,它是人類大文化圈中的一員,所以人們對建筑的需求就不應僅僅是物質方面及功能方面的滿足,還應包括對精神方面的渴望,即對建筑所體現出的文化內涵的追求。5月15 日,剛剛揭曉的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主要體現了作為精品建筑的文化性。而建筑文化正要沿著時代軌跡不停的運轉,即要保持其繼承性;但這種繼承性絕非唯“經典”的盲目跟隨,而應是明智而清醒的以創作者個性為前題的繼承性。這是我們在品味“十大建筑”的現象、并祝愿它永恒時應具備創新的文化思維。
5月15日,倍受北京市民關注的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筑”評選活動落幕。在北京國際金融大廈舉行隆重的頒獎大會。由來自北京和外地群眾寄來的635652張選票中評選出的“九十年代十大建筑”按得票多少依次為:中央廣播電視塔、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及亞運村、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園展覽室、首都圖書館新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辦公樓、北京恒基中心、北京新東安市場、北京國際金融大廈。
北京市副市長汪光燾在講話中指出“這次評選出的十大建筑,是十年中產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集中體現了九十年代首都城市建設的輝煌成就和建筑設計的先進水平。首都市民及社會各界關注了很高的熱情,也為進一步繁榮建筑藝術奠定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及亞運村”、“北京植物園展覽溫室”、“首都圖書館新館”、“北京恒基中心”、“北京國際金融大廈”等五個項目獲獎,占獲獎項目的百分之五十。為表彰獲獎項目及主要設計師,6月1日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再次舉行了表彰大會。正如吳德繩院長在講話中所言:“從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到八十年代的十大建筑,直至九十年代的十大建筑,入選的獲獎項目中,都有‘北京建院這個響亮而令人驕傲的名字。”對于這次新“十大建筑”評選,朱小地副院長曾發表署名文章“十年陳香今方知”予以評價。他認為:此次獲獎項目如此之多,表明了北京院作為國家“主流設計單位”出色的技術水平,是對北京院作為建筑設計行業“國家隊”地位的有力佐證。所謂“主流設計單位”就是設計產品體現出對業主、對公眾、對社會高度的負責;所謂建筑設計行業的“國家隊”就是生產管理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完美的統一。應引起注意的是在九十年代“十大建筑”入選的我院獲獎項目中有一連串響亮的設計大師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獲獎的項目中有三個項目的設計是出自第五代(青年)建筑師之手,他們的設計展示出極強的個性和創造力。
頒獎表彰會上,獲獎項目設計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設計大師馬國馨總建筑師表示:“這次十大建筑獲獎是光榮的,是全體參加項目的同志辛勤勞動的結果,是北京社會各界對我們設計勞動的肯定。奧體中心及亞運村的設計體現了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共有北京院四個設計所的100多名設計人員參加, 其中許多的年輕設計人員現在已經成為設計一線骨干力量。希望能夠發揚優良傳統,在新世紀創作出更新更好的精品。”
獲獎代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劉力特發表“從恒基中心設計看建筑評價為標準”文章。分別從城市設計的總體把握、建筑師堅持正確理念,建筑設計本身的功力及水準三方面證明,只要是正確合理的理念,建筑師就有責任去堅持,支持面也會越來越大。同時,更說明社會尊重、相信建筑師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
如上所述不僅有“明星”設計院,還涌現出一批“明星”式的青年建筑師,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辦公樓的主要設計師崔愷,2000年榮獲全國設計大師稱號;北京國際金融大廈主要設計者胡越副總建筑師表示:建筑師要想在社會上立得住,只有靠實力及真本事,要穩定心態,肯于吃苦;北京植物園溫室設計者張宇高級建筑師指出:市場經濟培養對于建筑師十分必要,作為一種創新意識現代的建筑師要自覺投入精力;首都圖書館新館設計者徐健高級建筑師也認為:現實中要創作建筑精品越來越難,這主要是因為全社會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要發展,建筑師就要走出“怪圈”。
作為北京新“十大建筑”的文化思考及評說,令人想到國際建協于1977年推出的《馬丘比丘》憲章明確倡言“城市的個性取決于城市的體型結構和社會特征”。文化就是文明化,是人類為進步和發展所從事的有目的性的創造性活動及其創造物,其中的代表就是要有個性的建筑文化。“十大建筑”評選反映了北京以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大都市為目標,完善城市規劃與整體城市設計的實力,表現出創建富有文化內涵和獨具特色的城市形象的努力精神。建筑是百年大計,不僅反映現時代的精神與物質文明,還深刻地影響著未來。精品迭出與建筑師的功力、精品意識及對于經典的理解關系密切,核心就在于社會、建設方乃至設計單位自身對建筑師創造勞動支持與尊重的程度。同時,社會輿論及媒體的作用也尤為必要。迄今,中國建筑評論并未普遍展開,社會公眾很難從媒體得到正面的建筑文化乃至經典的建筑教育,不僅分不清什么是“建筑師”與“工程師”,更不知哪幢著名的經典建筑出身何人,“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靈魂”這一真理講得越來越少了,而人們終日見到的幾乎都是房地產開發商在炒作概念;而建筑師對此卻表現出無能為力。這至少不算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建筑文化時尚吧!
之所以由“十大建筑”形象想到建筑經典及其精品的文化性,主要是關注最寶貴的建筑傳統太少了,以至于必須在當今社會去倡導一種支持建筑精品的社會氛圍,這種氛圍不僅僅是業內的事,更應成為城市公眾的一種共識。創作建筑精品,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更需要社會輿論為之所作的宣傳、教育及普及,以為公眾形成正確的建筑欣賞。我們極有必要宣傳典型如:國慶十周年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宮是精到的民族傳統設計,它雖然與時代走過了四十多年,但其一次次獲獎表明,其藝術功力不僅值根于建筑師中,也令公眾折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以善用幾何形體設計建筑著稱,他設計的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的金字塔等都具有強烈的幾何雕塑感,其優美的比例和恰當的尺度體現出貝聿銘的個性建筑文化,他不僅抓住本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使之得到發展,因此贏得界業外人士的贊同目光。我以為無論是已故著名建筑設計大師張的民族文化宮設計,還是貝聿銘大師的作品,其成功的關鍵在于他們創造了依托傳統又超越傳統的鮮明建筑個性,因此其作品能成為經典,能成為永恒的一篇。
建筑是時代結晶的產物。新的建筑文化倡導創新及品牌,但這種創新及特色追求不是獵奇。特色,是獨出心裁的創造,是思想和智慧的火花。以搜尋奇異事情為目的之獵奇不是特色,更非創作的初衷。特色不會從天降,它凝聚著人的汗水,是人的智慧、經驗世代相傳的結晶,是人的創造力的表現,而獵奇卻是經腦袋搜尋而來的奇形怪狀異名,是拍腦袋的產物,它可能從天而降,唾手可得。其次,特色是逆向思維的產物,發展特色建筑創作意在另辟蹊徑,不落俗套,它要求建筑把眼光落在別人不注意的地方,以獨有的勞動創造出滲透發展的奇招、高招;而獵奇則是靈感上的標新立異,追求的是思維創造世界、虛功創造財富,往往以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表現手法,贏得建設方一時的好奇和瞬間的歡心。再次,特色崇尚的是長遠利益,它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轉”為設計理念,信奉務實性創新;而獵奇者崇尚“一錘子買賣”,企盼“瀟灑走一回”,奇異策劃而不屑衣布素樸本相,燕雀之躍以為專,芥蒂之功便稱大,丸土之績自稱奇,故很難贏得精品與經典的品牌。
建筑文化日益豐富的發展和品位的提高,給建筑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文化品位的建筑創作來自高素質的建筑師。如何培養這樣的建筑師則是中國建筑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要知道,文化藝術深厚的修養和職業精神的訓練不能搞突擊,此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要靠積累、靠自我意識。這就提出一個建筑師的氣度及修養問題。無論是現實,還是長遠,都要求建筑師去有所追求,不僅不能擱置建筑文化的權威性,還要為自身發展及城市設計創造出發展新時空。讓我們努力為著21世紀前十年的新“十大建筑”的問世,讓我們為社會、為公眾、為行業創造出更為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建筑精品。作為一種建議:
我們總希望建筑師要有聽取不同意見的雅量,要有容納異己的胸懷,其實一個從事建筑設計與研究的人又何嘗不應當有這樣的氣度呢?聽不得不同意見,這不是在理念上覺得應該不應該的問題,而是學術生活的習慣問題。無論是品牌、經典,還是不止的創新都要求社會及公眾對建筑師多一分理解,同時也要求建筑師靜下心來,遠離浮躁,傾心創作。
執筆:金磊
照片提供:本刊影視工作室
收稿日期: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