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素明 張怡莊
摘要:纖維壁掛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手工藝術品,是建筑室內裝飾的重要內容。本文闡
述了纖維壁掛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價值,并指出它在當代中國的廣闊發展前景。
關鍵詞:纖維材料編織肌理裝飾情感
Abstract: Fabric wall hangings are handcrafts of long history and important interior decorations.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ir functions, aesthetic value and development future present China.
Keywords: Fabric material, weaving, decoration, feeling
何為纖維壁掛
纖維壁掛是纖維藝術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纖維藝術,顧名思義就是以纖維為材料的藝術。天然的動植物纖維(棉、毛、絲、麻、棕、草、竹、藤)和各種人造纖維、合成纖維等具有纖維“質”的材料,鐵絲、銅絲、魚線之類具有纖維“形”的材料,甚至某些僅具有纖維“觀念”的材料,都可用于纖維藝術的創作。
其技法方面則有編、織、纏繞、打結、縫綴、堆迭、拼貼、彩繪、印染等多種手段可以單獨運用或混合運用,并可在以上方法的基礎上自創技法,自由發揮。
材料、工藝技法不同,纖維藝術作品的形式必然多種多樣——掛于墻面的平面織物稱為壁掛,進入空間的三維立體造型稱為軟雕塑,融入整個空間環境的裝置藝術品稱為景觀織物。壁掛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其小,可僅十幾厘米見方;其大,可延展數十米甚至更多。不同的作品都以其基本的物質材料(材)、材料所組成的形態結構(形)、形態所顯現的肌理、色彩(色),展示出獨特的美感。
纖維壁掛歷史悠久
纖維壁掛的歷史極其悠久,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實物是公元前15世紀的古埃及壁掛,其編織技術與現代織物相差無幾。
我國漢魏時期也已有了精毛織物,后來出現的緙絲,是以仿山水花鳥人物畫為主的極其精美的絲質編織畫,傳入歐洲后即成為最受歡迎的織物。
中世紀始,以羊毛編織畫為主的壁掛在歐洲迅速普及,歐洲各國的王宮、教堂、城堡和其它各種建筑都裝飾著與其環境特點相適應的壁掛。
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壁掛天然具備的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難得的物理性能,加之高度的藝術性,使它成為建筑中最重要的裝飾物。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是壁掛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包括拉菲爾、魯本斯在內的一批著名畫家和宮廷畫師都從事壁掛畫稿的設計。
當時的壁掛追求油畫效果,繪畫風格寫實,多宣揚宗教精神、反映王公貴族生活,許多作品規模巨大,織造不惜工本。它們既有裝飾性,又有紀念性,既有繪畫的豐富表現力,又有纖維編織的特殊魅力,產生了一批傳世的經典名作,其編織技藝之精湛,更是令人咋舌。
如取材于“圣經”故事的《奉告與祈禱的啟示錄》,作品高6m,全長140m,是法國現存最古老、幅面最大的壁掛,表現力極其豐富,被西方美術史家評價為可與同時代優秀繪畫、雕塑相提并論的杰出藝術品。
20世紀以來,由于工業化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壁掛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壁掛藝術的發展更多注重纖維與編織本身的藝術語言,織物的材質與編織結構紋路所展現的肌理特性在作品的美學價值中占有越來越重的分量。
許多作者在一件作品中運用不同的編織手法,將材料和工藝之美發揮到極至,并有一些壁掛開始擺脫傳統的平面形態,趨向浮雕式的塑造。
而此時,壁掛和整個纖維藝術領域日益顯現出創作宗旨的分化:一部分作品成為以純粹的美學為前提的獨立藝術品;另一部分則成為以特寫的環境為前提的室內裝飾品。
纖維壁掛與建筑環境
從纖維壁掛的歷史可以清楚看到,它和建筑始終相生相伴,是室內裝飾的重要部分。而與其他種類的室內裝飾物相比,它又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纖維壁掛多采用天然纖維材料和手工編織工藝。纖維和編織,也許是古往今來世人最熟悉的事物了,結繩記事、編織魚網、籃筐等等遠古時期就已普及各地。如用榮格心理學分析,對纖維和編織的感覺早已沉積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以纖維為主要材料、編織為主要制作手段的纖維藝術品也勢必同人類有著天然的親和性。
尤其在當今時代,生活在“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越來越懷念大自然,一切與大自然有關的事物都可能引起相應的情感和聯想,因此,建筑設計師和環境藝術設計師們無不將建筑環境中如何融入自然因素作為項目設計中的重要課題。
而作為環境裝飾的纖維壁掛恰恰以充滿自然氣息的材料質地和手工編織的樸素韻味滿足了人們這方面的情感需要。同時其獨特的視覺美和溫暖柔軟的觸覺美使人產生生理上的親切感,對生活緊張疲憊的現代人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充滿人情味,可使建筑本身的一些“硬”、“冷”之感得到緩解,以至融化。
在藝術家的創造中,纖維壁掛的表現力是無窮的,它可以承載極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傳達極其豐富的精神情感。
壁掛的風格可古典可現代,可具象可抽象,從史詩般震撼人心的宏篇巨制,到無標題音樂式的抒情作品,有的氣勢磅礴,造型厚重,肌理粗獷,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有的情調柔和深沉,呈現夢一般的虛幻空間;有的作品莊重理智,有的作品輕松活潑。它們置放在不同的環境中,與建筑相輔相成,從中可以感受到不同層面的美,獲得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因此在歐美國家,纖維藝術長期以來就是環境裝飾的重要內容,而且還在日新月異地發展。
纖維壁掛是裝飾建筑室內墻壁的,不同材質、不同編織方法的壁掛既可以像壁畫一樣布滿整個墻面,也可以像油畫一樣裝在畫框中掛在墻上。而同時,它又與建筑本身分離,屬于附加之物,因此和與建筑連為一體的室內壁畫、浮雕相比,它有著更大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當室內裝飾需要更新,藝術氛圍需要重新營造的時候,這種不必破壞建筑便可輕易更換的裝飾物就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在需要的時候,壁掛也可以離開墻面,自成一“壁”,起到空間隔段的作用。
纖維壁掛是一門裝飾藝術,其設計必然受到它的裝飾對象——建筑環境的制約,建筑用途、建筑風格、建筑尺度、室內家具的布局、風格等等都是壁掛設計的前提,它們決定了壁掛的尺度、形式、題材、風格,并進一步決定采用何種材料和制作工藝以實現設計意圖。凡成功的壁掛設計無不是與建筑本身及室內家具在線、形、色等視覺要素上高度諧調,獲得理想的形式美感;它以或具象或抽象的方式體現出“這一個”建筑所需要的藝術感覺,這樣的壁掛和整個室內環境融為一體,又是環境中的點睛之筆。
纖維壁掛與當代中國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打開了國人的眼界,人們對環境裝飾的要求日益趨向格調高雅,趨向講求文化品位,趨向和世界接軌,兼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價值的纖維壁掛已陸續出現在一些高檔公用建筑中。一些知名畫家和大專藝術院校的設計力量都參與了裝飾壁掛的設計,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就先后為聯合國總部大廈、世界婦女大會、北京昆侖飯店、長城飯店、五洲大酒店、金朗大酒店、國際會議中心、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經濟日報社、IBM中國總部等大型公用建筑設計了大型壁掛。與此同時,不同形制和風格的壁掛也進入了一些中國人的家庭,成為居室裝飾的組成部分。
壁掛在歷史上一度是只有王公貴族、有錢人才可能享用的物品,因其使用的是純羊毛等天然材料和耗費大量人工的編織工藝而價格昂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財富的象征。現在,由于科學的高度發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現,建筑本身已具備很好的物理性能,加之暖氣、空調等設施的普及,纖維壁掛的功能已大半歸于精神范疇。
在建筑中使用壁掛,人們看重的是它的審美價值,是它裝飾室內環境、烘托藝術氣氛的作用,而不多在意其原本的保暖、防潮、隔音等物質功能,所以現在的壁掛在材料和制作工藝的選擇上都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如本文第一節談到的,各種天然的或人造的、實質的或具有其“形”甚至“觀念”的纖維材料都可以使用,制作手段也可千差萬別,自由創造。
對藝術家來說,壁掛設計已不再有技術方面的禁錮,廣闊的空間任藝術想象盡情馳騁。
對使用者來說,正像地毯在若干年前還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現在因有了不同材料和工藝的地毯可供選擇而使廣大百姓都可能擁有一樣,壁掛將不再清一色的昂貴,以往的外國貴族藝術將越來越多地走進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空間,并可能形成新的時尚。
參考書目:
1. 黃麗娟著《當代纖維藝術探索》
(臺灣藝術家出版社)
2. 林樂成著《纖維藝術》
(吉林美術出版社)
3. 施慧著《現代壁掛設計》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4. 《現代工藝美術指南》
(日本京都書院)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纖維藝術工作室
收稿日期: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