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代:從以物易物到遠洋貿易
西藏的對外貿易經歷了艱難曲折而又漫長的發展過程,起步晚、起點低、基礎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與原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實現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但是舊西藏留下來的是一個貧窮落后、百孔千瘡的爛攤子,農牧業處于極為落后的狀態,現代工業一片空白,民族手工業十分薄弱,交通運輸靠人背畜馱,郵電通訊一無所有,對外貿易也僅僅限于邊境幾個口岸以物易物的邊民互市貿易,貿易額小,商品結構單一,對西藏的經濟難以形成影響和促進。就是在這樣的經濟環境和發展基礎上,西藏對外貿易邁開了艱難的步伐。
50年代西藏的對外貿易主要承襲了和平解放前的貿易方式,即通過印度、尼泊爾的行商、坐商和邊境口岸對外進行以物易物為主的小額貿易,進出口商品主要有農產品、畜產品、礦產品、紡織品、藥材、手工業品、日用百貨,貿易對象主要是印度。這一時期西藏地方對印度的貿易有一定的發展,進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1952年從印度進口的貿易額達到800萬銀元(按當時匯價折算,1銀元折合1美元),1953年增長到1700多萬銀元。
1963年,在國家外貿部的幫助和扶持下,西藏自治區開始從事遠洋貿易,由國家統一下達進出口計劃指標,然后調撥給有關口岸和國營外貿企業經營。自1963年至1980年西藏外貿提供出口的商品貨源價值1.5億元人民幣。

80年代:自行經營進出口,外資引進開始起步
1981年西藏外貿企業開始自行經營進出口業務,這是西藏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新起點,不僅創匯增加了效益,而且摸索和積累了外貿經驗,培養了業務人才,鍛煉了外貿隊伍。這一年外貿進出口額達到2400萬元人民幣。1985年外貿額上升到1800多萬美元。1989年達到3900多萬美元。整個"七五"期間全區進出口額達到1.2億美元。
西藏外資引進也開始起步。1981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意大利政府聯合援助400多萬美元的羊八井地熱電站一期工程拉開了西藏接受國際援助工作的序幕。這以后,西藏與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的經濟合作方興未艾,合作項目不斷增加,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尤其是1990年后,發展更為迅速。
1988年,由尼泊爾商人投資合作經營的"布達拉地毯有限公司"的誕生,標志著西藏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已進入正常發展的軌道。
"九五"期間:進出口20多個國家,總額6.29億美元
進入90年代,是西藏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時期。在"八五"期間,全區對外貿易額達到5.4億美元,比"七五"期間增長近5倍。1994年合作項目達到33個,受援金額5300多萬美元。到1994年,全區"三資"企業已達到48家,協議利用外資2800多萬美元。進入第九個五年計劃時期,西藏外經貿獲得了快速發展。
西藏外經貿加大開放力度,改變過去高度集中經營的狀況,經營主體呈現了多元化格局。截止2000年年底,全區擁有一般貿易經營權的企業35家,擁有自營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20家,擁有邊境貿易經營權的企業65家,從而形成了貿工、貿農、貿技、貿商相結合,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和私營企業共同參與外貿的新格局。在對外貿易的經營上實現了戰略性的轉變:由依靠照顧性政策經營轉為依照國家貿易通行規則經營;由偏重一般進出口貿易轉為邊貿與一般貿易并舉;由出口原料和初級加工產品向出口工業制成品轉變,從而逐步建立起了規范的外經貿經營秩序。
"九五"期間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6.2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達3.41億美元,比"八五"增長153.43%。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改善,進出口市場也逐步擴大,由傳統的鄰國市場拓展到歐洲、北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區對外貿易的平均發展速度為13%,對全區國民經濟的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占西藏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9.43%,外經貿直屬企業上交國家的稅收占全區稅收的比重已達到13.16%;對外貿易實現了順差順收的目標。
"九五"期間,西藏外經貿的一個顯著亮點就是邊境貿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邊貿已發展成為西藏對外貿易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并成為西藏外經貿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據統?quot;九五"期間,邊境貿易進出口額達到2.35億美元,比"八五"期間增長了3倍;全區邊貿進出口額目前占西藏外貿進出口總額近一半,形成了邊境貿易與一般貿易"二分天下"的局面。同時,在邊貿出口品種上,由以往的單一出口羊毛,發展成為出口羊絨、紡織品、家電、中藥材等多個品種,且所占出口比例較大;在邊貿進口品種中則新增加了糧油、植物油、衛生香等民族商品。
個體、私營大顯身手,邊境貿易蓬勃發展
邊境貿易的蓬勃發展,得益于西藏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個體、私營經濟在邊貿的發展中大顯身手。目前,西藏邊貿基本形成了國營、集體、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多種經濟成份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此外,西藏還采取靈活措施,以現匯貿易、易貨貿易等多種形式全面發展邊貿,初步實現了"不限速度、不限規模、不限比例、不限數量、不限方式"發展邊貿的新思路。
"九五"期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先后出臺了《西藏自治區關于招商引資的補充規定》等一系列優惠鼓勵政策,給西藏外資引進工作創造了比較寬松的外部環境。西藏外經貿加強管理,強化服務,不斷改善投資環境,使外資引進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到2000年,西藏已擁有三資企業115家,協議利用外資1.2億美元,其中"九五"期間新批企業41家,新增協議外資5602萬美元。比"八五"增長272%。這些外商投資企業分別來自尼泊爾、日本、法國、德國、美國、香港、臺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領域涉及到農產品、畜產品、紡織品、礦產品、機電產品、=∈稱貳⒙糜畏務等多種產業?br>
到2000年西藏接受國際援助項目68個,受援金額7788萬美元。其中,"九五"期間新增援助項目49個,新增受援金額3793萬美元,分別比"八五"期間增長130%和61%。通過我們的努力為自治區和各地、市在文教衛生、能源、通訊設施改善、環境保護、企業技術改造、抗自然災害、恢復災區農牧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扶貧等方面爭取了國外技術、資金、設備和物資的援助。這些項目遍及全區的6個地市的110多個單位和機構,項目的實施為西藏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十五"期間:實現西藏外經貿跨越式發展
"十五"期間,西藏外經貿行業將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加入WTO的機遇,抓住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契機,把加快發展作為主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6個服務(即:為實現全方位開放服務;為西部大開發服務;為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服務;為維護穩定反對分裂服務;為西藏產業結構調整服務;為企業走出困境發展壯大服務)。作為出發點,大力發展和壯大特色經濟,不斷深化外經貿企業改革,在大開放、大開發中實現西藏外經貿事業的跨越式發展。進一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戰略,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和吸引外資結構,推進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走質量和效益型增長道路。
"十五"期間,西藏外經貿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充分發揮和利用西藏的資源和地緣優勢,大力發展進出口貿易,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逐步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
--在鞏固和發展一般貿易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邊境小額貿易,努力實現外貿、外經、外資的"三外并舉"和邊境貿易、引進外資的"兩點"突破,帶動全區經濟的發展和有效解決經濟高速發展中資金不足的矛盾,推動全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促進全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全區進出口總額以2000年的1.32億美元為基數,力爭實現年均遞增15%,到2005年達到2.7億美元。
--協議利用外資和接受國際援助在"九五"基礎上實現新的突破。在2000年利用外資6868萬美元的基礎上,力爭實現年增長15%的目標,到2005年協議利用外資達到1.4億美元。
--接受國際援助在2000年1052萬美元的基礎上,力爭實現年均增長15%的目標,到2005年達到2116萬美元,實現西藏外經貿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