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第一春,我隨中國福利會學前教育訪問團踏上意大利瑞吉歐·艾密莉亞的土地,這里的兒童教育氛圍使我感到了震撼。
感悟墻頭文化
身臨瑞吉歐,滿眼望去都是兒童的“作品”,非常生動而且格外有趣。在許多房屋的窗臺(約離地面1米左右的地方)都涂有兒童的各種“作品”,我也仿佛被浸潤在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中,細細揣摩,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的內心表白。透過這些,不禁使我聯(lián)想到意大利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寶庫。意大利傳統(tǒng)文化對視覺藝術情有獨鐘,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孩子們感覺著視覺藝術,也會用“涂鴉”這種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思想、宣泄情感。這是孩子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其中蘊涵了成人難以想象的才能和潛在力量。
小時候我也享有過類似瑞吉歐兒童的快樂,深深體會到只有盡情享受才會充分表達。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種沒有約束、不受客觀情理限制的氛圍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表現(xiàn)力,這并非是高智商和強技能孩子的專利,所有的孩子都有千萬種表達和一百種語言,甚至更多。孩子們自覺地運用符號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世界,正如加德納所言:“這個世界里存在著標記、形式、對象、場景及幼稚的藝術作品。誰也沒有去教這些孩子怎么去做,但令人驚訝的是,每一個正常的按其速度發(fā)展起來的幼兒似乎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
瑞吉歐墻頭的眾多“作品”,讓我們看到孩子能用視覺藝術表現(xiàn)自我,而且他們的空間藝術知覺是我們從前所未曾預料和估計的。現(xiàn)代人本主義理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實現(xiàn)其潛能。瑞吉歐教育者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們提供孩子說話和表達的空間,尊重和賦予孩子權利,幫助孩子探討和理解隱含在自身表象之外的個性,幫助孩子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
感嘆桌上的勞作
在參觀幼兒園的過程中,最使我們驚訝的是瑞吉歐幼兒園藝術教室中的各種勞作工具和作品。我們曾參觀過一所幼兒園的教室,墻上和桌上掛著和擺著螺絲、釘子、錘子、螺絲刀、扳手、鋸子等各種勞動工具,當然還陳列著孩子們運用工具和材料制成的各種成品或半成品,在教室中存放這種“危險”工具在中國似乎很少見到,也難以想象。殊不知,瑞吉歐的孩子都會使用這些工具(當然有技術嫻熟和生疏之分),按自己的意愿或在教師適度的引導下制作作品。
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認為:孩子是一個發(fā)展著的個體,孩子的發(fā)展依賴于對周圍環(huán)境中材料的操作。“兒童不能脫離具體事物進行假設、歸納、演繹、判斷和推理。”(皮亞杰語)對孩子來說,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不是從客體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過與材料的互相作用發(fā)現(xiàn)和從自身內部構建關系。參觀的同時我們確信孩子開始使用勞動工具時一定是笨手笨腳的,或許還會在操作中屢屢失敗,但呈現(xiàn)在桌上的勞作成品或半成品又讓我們信服,孩子是能夠擺弄和操作這些所謂危險品的。與勞動工具的親密接觸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隱藏”著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
孩子的學習是在對周圍的事物直接動手操作中感知、積累、深化的。
這樣的勞作活動是孩子們所喜歡的,他們能在參與中體驗成果、獲得幸福,始終趣味盎然,始終潛力迸發(fā)。我們看到孩子在參與中創(chuàng)新、在體驗中成長,獲得了未來生存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感受自我雕塑
走近瑞吉歐藝術教室或工作坊,你會看到兒童塑成的各種造型,有自我頭像、各種人的模樣、各種造型的椅子……粗粗一看,有的造型并非十分逼真,但這也是一種表達,孩子們在雕塑作品的同時滲入了自己內心的很多東西,甚至是空白的想象。孩子們不僅是用泥和手在表達,更是在用心靈告訴外界的每一個人:我想怎么樣,我知道的是什么,我還會干什么……孩子們是這樣盡心、精心,瑞吉歐的教師對孩子們的這番表現(xiàn)給予了極大的寬容和關注。
眾多的兒童雕塑作品折射出了意大利輝煌的藝術歷史、羅馬城的古羅馬市場、帝國大道、古羅馬斗獸場、君士坦丁凱旋門、羅馬市政廳、萬神廟、西班牙廣場、圣彼得教堂等古城文物遺跡、建筑、城市風貌等,無不將建筑、雕刻、繪畫和諧地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給人一種能讓個人充分發(fā)揮的感覺。
要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的復合型人才,首先必須發(fā)展人的個性,讓每一個個體的潛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系統(tǒng)觀點來分析,個性的最底層次是生命體先天具有的各種自然特點,這是人的最初的本能的東西,作為教育者一定要竭盡全力地保護和維護它,讓它得到應有的發(fā)揮。美國之所以能屢屢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因為他們的教育對人的個性發(fā)展有著較大的寬容性。
我們身邊的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極大的創(chuàng)造潛力,他們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幅作品、每一句話都展示了一個五光十色、色彩斑斕、富有意境的美好世界。讓我們透過孩子眼里的萬花筒來看世界,努力理解和鼓勵孩子“出格”的想法和做法。我們的教育要有所突破,期待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萌發(fā),一定要讓視覺和動覺統(tǒng)一,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
(《學前教育信息與研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