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惠華

心律失常可發生于各年齡段,但其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相應增高,老年人發生率可高達90%以上。是心血管專科專家門診患者就診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既可作為各類心臟病的一種臨床表現,也可以是唯一的心臟異常。心律失常輕者無需特殊治療,但重者表現兇險,可致猝死。
發生心律失常時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覺
常見的不適有:發作性心悸、心慌、咽喉部突發堵塞感、胸悶、嚴重時伴有頭昏、黑朦、昏厥。亦有出現失語,偏癱等腦梗塞的情況。
心律失常有哪幾種類型
快速異位心律失常,緩慢阻滯型心律失常和快一慢交替型心律失常。
什么情況下會發生心律失常
各種心臟疾病:在沒有先天性心臟病及風濕性心臟病的人群,尤其45歲以上者以冠心病為多見,45歲以下者以病毒性心肌炎為多見。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煙酒史、有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婦女絕經期前后(圍絕經期)。亦可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或僅僅是精神、神經內分泌因素。絕不是有早搏就是冠心病或心肌炎,切勿緊張。需作必要檢查后才能正確做出評估。
哪些因素會誘發并加重心律失常呢
高度緊張、勞累、情緒過度波動;各種嚴重的細菌、病毒感染;外傷尤其是腦外傷;過飽飲食、吸煙、飲烈性酒、濃茶、咖啡;妊娠、分娩;大量出血(消化道、呼吸道、外傷性);劇烈運動;劇烈嘔吐、腹瀉致電解質紊亂;以及某些藥物,如阿托品類能使心跳加快,其他如強心藥、利尿劑、減肥藥、各類治療風濕骨病的“藥酒”(烏頭堿)、脂肪乳劑、個別抗生素,乃至抗心律失常藥物本身亦可致心律失常。
如何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1、定期進行體檢、建立系統的健康檔案對中老年更為重要;
2、一旦出現心悸、心慌、胸悶、胸前區不適、頭暈等感覺立即就醫,進行必要的檢查;常規12導聯心電圖及24小時動態心電圖記錄(Holter記錄),這可以反映您24小時內生活、工作及癥狀發作與心律、心率的相關關系。Holter記錄能告知您的最快、最慢及平均心跳次數,有無早搏、傳導阻滯或心動過速;是什么類型?發生在什么時候?持續多久?是否有心肌缺血發生。在作HoIter記錄時,您完全可以做平時做的一切工作,并適當增加一些活動量,看看是否會有早博等發生。醫師將依此作出診斷,指導治療。如果提示有心肌缺血的改變,可作心臟彩超、運動平板試驗,潘生丁心肌顯像(ECT)等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有頭昏、眩暈者尚需進行頸椎、腦血流圖、頭顱CT、耳科等方面檢查,以排除頸椎病、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美尼爾氏綜合征(內耳前庭功能紊亂)。必要時作甲狀腺功能測定、柯薩奇病毒中和抗體等測定,以明確病因;
3、要積極治療原有的心臟病,避免或去除各種誘因;
4、增強體質、勞逸結合、適量的活動;
5、一旦發現有心律失常,必須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切忌隨便亂服藥,或隨便增減藥物的劑量;
6、心律失常藥物如一天服1次或3次,均需平均每12小時或8小時1次,以保證藥物持續的穩態濃度,避免夜間血藥濃度降低,而致凌晨早搏又現;
7、普及提高急救意識和能力:一旦他人發生心跳呼吸驟停,應立即將患者躺平(硬板或地板),先在胸骨中段上方拳擊2~3次,隨即做胸外心臟擠壓及人工呼吸。院外及時搶救復蘇,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及由于腦缺氧所致的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