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昆 熊 偉

“頭號殺手”肆虐世界
最新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現有腦血管疾病患者500多萬人,每年新發病人數約為150萬。
根據全國腦血管病流行病調查協作組對全國7大城市和22個省農村的33萬人的抽樣調查顯示,我國腦血管病的患病率城市為620/10萬,農村為272/10萬,發病率城市為182/10萬,農村為120/10萬。腦血管疾病存活者中31.5%的人為重殘,大多數人都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或殘疾。
在西方國家,缺血性腦卒中約占腦卒中總數的46%,我國的比例為68%~73%。總的趨勢是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農村。
近年來,隨著人類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經占各種疾病死亡病因的22.7%,成為名副其實的威脅人類生命與健康的“頭號殺手”。
博洛克橫空出世
早在1200多年前,我國醫藥界已采用蚯蚓治療多種疾病。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著:“地龍(蚯蚓)歸肝、脾、膀胱經,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活血,主治肌體麻木、半身不遂、關節麻痛、高血壓等病。”
到了近代,對蚯蚓治病的研究引起了國外科學家的濃厚興趣。1983年,日本宮崎醫科大學美原恒教授在一次國際血栓止血大會上首先報導從蚯蚓中提取出一種可溶解血栓的酶,這種酶叫做蚯蚓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劑。美原恒等人對該酶進行了一系列的動物和人體試驗研究,證明口服蚓激酶對清除體內血栓具有顯著效果。
日本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兩位中國學者的注意,他們便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吳騁和樊蓉研究員。1983年,他們將“蚯蚓纖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溶栓效應的研究”課題上報時,立即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領導的擇優支持。他們充分利用自己在蛋白質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優勢和條件,克服人力和物力的困難,完成了本應20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為了盡早通過鑒定,實驗階段,平均一個星期要有2個連續48小時的工作時間。長年如一日,他們的辛勤耕耘終于結出了碩果,研制出“博洛克”蚓激酶膠囊,療效遠高于日本及韓國大都藥社共同生產的此類藥物“龍心”。“博洛克”蚓激酶膠囊系采用現代生物提取分離技術精制而成。1987年,這項研究通過成果鑒定。1992年,終于獲得衛生部新藥證書。
“博洛克”采用的原料是“露天紅赤子愛勝蚓”,它與一般的蚯蚓有什么不同呢?原來,一般的土生蚯蚓叫環毛蚓,生長慢,且散發一種臭味。而露天紅赤子愛勝蚓則是人工培養的,比較干凈,繁殖快,身體呈紅色,沒有臭味,含酶豐富。
目前,治療心腦血管栓塞病的藥主要有針劑鏈激酶和尿激酶等。鏈激酶臨床應用常引起發熱、出血、免疫反應等副作用;尿激酶成本高,價格昂貴,應用也受到限制。博洛克是口服給藥,使用方便,效果顯著,毒副作用極低,是我國重點研究課題——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一個重大突破。
“江中”人的貢獻
1987年,當蚓激酶的研究到了最關鍵的時候,資金匱乏使研究一度中斷。這時候,來自紅土地上的一家企業——江中制藥廠卻敏銳地預見到這項研究的重大意義。“江中”是江西中醫學院的校辦工廠,此時羽翼未豐,尚處于創業初期階段,僅靠雞胚寶寶素等產品一點點發展起來。當“江中”的老總鐘虹光準備一次性投入50萬元上該項目時,來自學院和藥廠職工的批評、指責和懷疑像潮水一樣涌來。畢竟,那時一般干部的工資也不過每月30~40元。但鐘虹光頂住了壓力,并且在今后的臨床試驗、生產、產品推廣和基礎研究等方面繼續投入巨額資金,終于使這源于國藥經典、依靠高科技精制而成的新藥大放異彩。
7年之后,當蚓激酶的發明者吳騁、樊蓉教授看到江中制藥已經由一個默默無聞的校辦小廠發展為擁有14.5億資產、四個藥品生產企業、兩個藥品經營企業和一個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的大型制藥集團時感慨萬千。教授們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江中人‘力爭上游,不進則退的精神,當初如果沒有江中的協作,也就沒有蚓激酶的今天。”
治病奧秘深入揭示
1987年1月,吳騁、樊蓉兩位專家試制出“博洛克”新藥之后,樊蓉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率先服用證明安全有效。不久,我國著名詩人艾青得知了從特種蚯蚓中分離出治療血管病新藥,也自告奮勇作為試用者開始服用,結果病情大有好轉,心情非常激動,欣然提筆給吳騁及樊蓉研究員寫信,稱贊“該藥給廣大老年人帶來福音”,并“希望藥政部門盡快推廣這種藥”。
“博洛克”上市之后不久的一天,一個年輕人氣喘吁吁地來到藥廠,邊跑邊說:“吃了你們的藥行了”,“吃了你們的藥行了”。藥廠的工作人員誤聽成“不行了”,嚇了一大跳!等這位年輕人靜下來才知道,他父親患腦中風不能下地,吃了“博洛克”能夠下地了,特來向藥廠報喜。
經全國19家醫院近2000例臨床試驗證明,口服“博洛克”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3%(二期臨床)和88.21%(三期臨床),對機體及語言障礙的恢復效果顯著。實踐證明它是較好防治血栓類疾病如中風、偏癱、失語、冠心病以及脈管炎等疾病的新藥。
78歲的家庭主婦鄭清云,一天午睡醒后下床時突然摔倒,被家人扶起,自覺右側上、下肢無力,不聽使喚,在當地醫院按“腦梗死”常規治療不見好轉,且感右側肢體癱瘓加重,后轉入北京宣武醫院進一步治療,采用“博洛克”等藥物治療,鄭老太一周后即能被人攙扶下床行走,兩周后可持拐杖行走,三周后右上肢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45歲的某村農民熊樓祖,一天突感口齒不清,當時沒有在意,未經治療,第二天早晨起床時已發生完全性失語,而且出現神志不清等癥狀,在江西省人民醫院經CT診斷為大腦半球白質區多發性梗死,入院后給予“博洛克”等藥物治療,二周后仍遺有部分失語,能部分聽懂語意及表達,治療4周后癥狀完全消失。
……
在人類征服腦血管病的斗爭中,“博洛克”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被人們譽為腦血管的“清道夫”。
“博洛克”防治血栓性疾病的奧秘何在?科學家們研究認為,人自身存在纖溶酶原和酶原激活劑,如體內生成微血栓,在正常情況下,酶原會被激活成酶,進而溶解血栓,使人體處于動態的生理平衡之中。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動態生理平衡受到破壞,致使中、老年人血液粘滯度增高,出現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癥狀,極易引起心腦血管栓塞病的發生。這時,適當補充“博洛克”,可以起到降粘、降纖、降血小板高粘附及溶栓等作用,從而有效防治心腦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