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兩條新聞曾經備受矚目——山東姑娘楊曉霞因手臂不明原因腐爛,到北京求醫。會診醫生遇到困難,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求援。很快,200余條信息從世界各地傳往北京,病因最終被確診為一種吞噬肌肉的病菌感染。經對因治療,有效地縮短了病程。同年4月10日,一封緊急求助的電子郵件通過Internet從北京大學發往全球,希望挽救病情嚴重而又不明病因的女大學生朱令的生命。10日內,北京即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E-mail近1000封。這兩件事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使更多的中國人認識了Internet和遠程醫療。許多人還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只要“上網”,就能享受遠程醫療了。聰明的商家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商機,很快,醫療衛生網站就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許多醫療衛生網站也紛紛打出了“遠程醫療”這塊誘人的招牌。記者在2000年8月11日曾做了一個試驗:在sohu.com的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字“健康”,幾秒鐘后,便搜索到涉及“健康”內容的網站8087個;記者再以“醫療”為關鍵字進行搜索,結果得到相關網站3208個;記者又以“衛生”為關鍵字進行搜索,得到網站8352個。那么百姓是不是只要在家點擊一下鼠標,選一個醫療網站就能進行網上診療了?網上診療效果如何?這種網上診療與前面講的遠程醫療是不是一回事?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相關的調查和采訪。
目前的“網上診療”是啥情況?
大學生小周有一天腹痛,想上網看看病。她登上某著名網站的“網上醫院”,看到掛牌的醫生還真不少,內科、外科、兒科……門類齊全,紅紅火火。在瀏覽網頁的時候,她發現了“新醫生注冊”一欄,出于好奇,便給自己編造了一個“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碩士學歷,現供職于北京某醫院”的身份,填了注冊單。本來,她以為這樣漏洞百出的假醫生絕對不會被注冊通過,可沒想到兩天后,她這個假醫生竟然已經在網上掛牌出診了!小周驚呼上當:“原來當‘網醫’這么容易!”頓時網上診斷來的結果再也不敢相信了,還是到醫院掛號看了病。通過小周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現在的“網醫”缺乏資質認定,只要愿意,誰都可以上網當“醫生”。
北京市衛生系統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紀京平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北京有一家社區醫療衛生網站,咨詢人員就是社區內的一些熱心志愿者,他們中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從事過醫療衛生工作!按照國家《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醫療機構根本不能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服務。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在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之前不得開展任何診療活動。而目前的‘網醫’,顯然不符合國家規定,由于它是新生事物,衛生部門也還沒有來得及對其進行資質認定,所以,網上的醫生是靠不住的。
那么,網上叫“××醫院”“××診室”的比比皆是,它們算不算醫療機構呢?
衛生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高燕婕說:“設置醫療機構應當符合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醫療機構基本標準。醫療機構基本標準是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網上醫院沒有經過衛生行政部門的審批和認定,因此不能算是醫療機構。而看病是診療行為,只能在醫療機構內進行。網民如果到名不副實的“網上醫院”看病,診療一旦出了問題,告狀都找不著門。”
在眾多的醫療衛生網站中,記者發現還有一些來頭很大——“中華××網”、“中國××網”、“全國××網”,其簡介大都號稱“在衛生部等衛生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本網站”。衛生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高燕婕副主任說:“衛生部根本就沒有‘大力支持’過這種網站,這些簡介都是自個兒吹的。目前絕大多數的民間網站都沒有得到過衛生部門的批準使用這樣的字樣。所以,網民千萬不要以名稱和簡介來判斷網站的背景和信譽。有些網站就是想打著政府的旗號,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
看來在網上看病是令人放心不下了,那么通過上網了解一下有關健康的知識行不行呢?通過記者的親身實踐,發現這里面的問題也不少:
掛羊頭賣狗肉 記者曾登錄過一個號稱“提供健康保健全面咨詢”的網站,發現里面很多條目都介紹“性保健用品”,然后再粘貼一些東拉西拽的信息,與健康咨詢大相徑庭。
“性”內容泛濫 為了提高自己網站的點擊率,許多醫療衛生網站的經營者紛紛在“性健康”上大作文章。名曰“男性健康”、“女性健康”,內容可就不那么地道了,有的甚至是淫穢色情的內容。高燕婕副主任說,常常有百姓打來電話:“××網站是怎么回事?怎么看著像色情網站呀!”
“多胞胎”何其多 由于大多數醫療衛生網站缺乏專業人員參與,于是就靠抄襲報紙雜志上的醫療衛生知識過活,而且不標明出處,致使網站的內容雷同,就跟多胞胎一樣。
亂充權威 記者打開一從名稱上看很權威的網站的“健康時尚”欄目,點擊減肥專題,赫然映入眼簾的是“用高壓鍋墊圈團成個球,兩人相互拋擲”,“彈弦子減肥”,“腳朝天鍛煉法”。這些方法,顯然是不科學甚至是偽科學的東西,不明其中道理的人很容易被誤導。
“網上診療”等于遠程醫療嗎?
對此,中國醫學基金會醫學互聯網絡委員會負責人、基金會副會長張浩然明確回答說:“網上診療”和遠程醫療不是一回事。
廣義的遠程醫療包括遠程影像學、遠程診斷及會診、遠程護理等醫療活動和遠程教學、醫療保健咨詢、遠距離醫療文獻交流、文獻閱讀等多方面的內容。我國的遠程醫療系統因種種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還只單獨用于“醫療”方面。目前遠程醫療在我國的內涵就是指應用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異地醫療活動。
遠程醫療和網上診療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衛生部《關于加強遠程醫療會診管理的通知》精神,遠程醫療屬于醫療行為,必須在取得《醫療機構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內進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依據管理權限,審定入網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只有在具備能夠取得清楚影像資料的條件下,才能開展遠程醫療會診工作。而現在宣稱自己能進行網上診療的醫療網站,絕大多數并非醫療機構,他們不具有進行遠程醫療會診的資格。
第二,遠程醫療是“醫院——醫院”的行為,而網上診療是“患者——醫生(很多時候并非醫生)”的行為。只有病人所在醫院的醫生向異地醫院提出遠程醫療要求時,兩個具有醫療機構資格的醫院之間才可以開展遠程醫療會診。而現在所謂的“網上診療”,是病人上網直接向“醫生”尋求“治療”。這二者之間的區別,對于患者來說,主要是對就醫質量有沒有保障,以及出了問題有沒有人負責。前者若出現醫療糾紛由申請會診的醫療機構負責;而網上診療出了問題,就沒有人負責了。
第三,衛生部規定,只有具有副高級職稱以上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才能利用遠程醫療會診系統為患者提供咨詢服務。而現在醫療衛生網站的“網醫”們,則缺乏這種認定機構和認定規定。
第四,開展遠程醫療的醫療機構必須具有相應的遠程醫療設備,并不是說開個網站就可以了。遠程醫療技術包括:寬帶通信網絡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交互式圖像通信技術,視像會議技術等,各地要有網絡管理中心來為遠程醫療提供技術服務。這些都是各醫療衛生網站難以企及的。

怎樣獲得遠程醫療服務?
既然網上診療和遠程醫療不是一回事,那么患者怎樣才能獲得方便、快捷、經濟的遠程醫療會診服務呢?
高燕婕副主任介紹說,衛生部在1999年曾針對遠程醫療問題專門下發過《關于加強遠程醫療會診管理的通知》,對遠程醫療的相關事宜進行了規定。
對于患者來說,要想獲得遠程醫療會診服務,首先要到具有開展遠程醫療資格和條件的醫院去就醫。這樣的醫院是要經過衛生主管部門批準的,不是在網站掛個牌子就可以的。至于哪些醫院具有這種資格,患者可以到當地醫院和衛生主管部門進行咨詢。
雖然,是否必要進行遠程醫療會診是由病人就醫的醫院的醫生決定的,但是,醫療單位在提出遠程醫療會診申請前應該向病人或其親屬解釋遠程醫療的目的,并征得病人及其親屬的同意。會診后應將會診結果記入病程記錄,并向病人或其親屬通報遠程醫療會診的結果。患者可以提出相應的要求。
遠程醫療會診如何收費?
《關于加強遠程醫療會診管理的通知》中規定,遠程醫療會診的收費由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與物價部門共同制定。目前的遠程醫療會診分衛星、光纜、電話三種形式,由于各自的科技含量不同,會診和咨詢時傳送的圖片、資料的清晰度和速度也不同,因而收費價格也不一樣。最高的收費一次在2000元左右,一般的500元左右。
應該指出的是,遠程醫療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距離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真正的老、少、邊、窮地區更缺乏遠程醫療的條件。要想改變這種狀態,只能靠我們國家在技術、政策以及實際應用過程中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