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于黃埔軍校一期的陳賡大將,是深受人民敬佩又極富傳奇色彩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將軍。他戰功卓著,足智多謀,令敵人聞風喪膽;他幽默風趣,平易近人,對同志情同手足。在我軍的將領中,有兩位將軍的命運也與他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四妹夫——譚政大將
祖輩世交二人情同手足
陳賡大將與譚政大將都出生于湖南湘鄉的封建紳士家庭,兩家祖輩都是當地的知名人士,關系十分密切。陳賡比譚政大三歲,曾在譚家楠竹村的蒙館讀過私塾,像兄長一樣地關照譚政,他們兩人成為童年的好伙伴。
陳賡的父親陳紹純是個思想開放的人士。他對陳賡的教育完全是當時新式的,陳賡念完私塾后就考入了東山學校。這個高等小學在當時是崇尚進步的學校,傳播許多革命理論和知識,為陳賡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譚政原名譚世名,他的父親譚潤區是一位思想保守的教書先生,他按照舊傳統的教育方式培養兒子,希望譚政能成為“書香門第”的后代。
辛亥革命,打破了山村往日的寧靜,蒙館改為接受國民教育的初級小學,原先所學的《四書》、《五經》等八股文章被禁讀,譚潤區打聽到離家七、八里路的二都柳樹鋪還有個沒有被查禁的私塾。
說來也巧,陳賡的家就住在二都柳樹鋪,于是譚政住進陳家。
以革命知識和行動啟蒙影響譚政
譚政住在陳家后,最盼望陳賡大哥回家來,向他講述學校的事,看過的革命書籍。陳賡耐心地告訴他,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幫助你沖破封建家庭的鐵鏈枷鎖,東山高等小學一定要爭取考上,在這個學堂讀書,對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來說,最有教育意義。我們在學校里,還能經常讀到一些進步的書刊、報紙,早一些了解到全國所爆發的工人運動、農民起義,學生聲援工人、農民運動等事情。
陳賡大哥的話牢牢地銘記在譚政的心中,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向陳賡大哥那樣,到東山高等小學去接受新的知識。
轉眼三年的私塾結束了,譚政再三懇求父親準許他投考東山學堂,譚潤區還是不予答應。
譚政只好又回到了楠竹村的家里,可這時的譚政已經接受了挽救危亡中華民族思想的影響,封建的家庭氣氛讓他感到壓抑,好在三年的陳家生活,他早已喜歡上了陳賡的四妹秋菊了,便委托陳賡的小弟為他倆通風報信,排憂解愁。秋菊在信中告訴他,陳賡大哥不能容忍帝國主義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的踐踏,毅然報名當兵,大哥很關心他考取東山高小之事,當兵離開學校的時候,還托付東山高小的黨老師,為他辦理報考東山高小的手續。
毅然報考黃埔投身革命
譚政意識到這是沖破封建家庭束縛的最好機會,便以絕食為抗爭,譚潤區迫于無奈,為了能將兒子的心栓在家里,便將秋菊娶到譚家,成為控制兒子的最后砝碼。
譚政就讀東山高小期間,陳賡已成為堅定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并多次寫信鼓勵譚政:“救中國,不能光靠政治斗爭。因為,我們的敵人是有槍桿子的,要想革命成功,革命的人民還得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譚政在陳賡的影響下,又在東山高小閱讀了大量革命書籍。畢業后,他毅然寫信給陳賡,要求報考黃埔軍校,參加革命斗爭。
1955年9月,陳賡和譚政同時成為共和國大將。
陳家牧童—盧冬生司令員
革命軍中喜相逢
盧冬生是陳賡兒時的小伙伴,比陳賡小五歲,出生在一戶佃農家里,剛滿七歲時,就來到陳賡家里當牧童。陳賡沒有把冬生看作是仆人,而是待冬生親如兄弟。1916年,陳賡離家投軍,第二年,冬生就離開了陳家,到湘譚一家工廠當徒工,在那里經歷了8年牛馬不如的困苦生活,使他明白改變這受苦的命運,只有像陳賡大哥那樣,去參加革命。1925年農歷正月,盧冬生效法陳賡的行動,悄悄跑到衡陽,投入唐生智的湘軍第四師當兵。這個部隊在第二年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參加了北伐戰爭。盧冬生隨部隊作戰到達武漢時,竟意外地碰到了被派到唐生智軍特務營當營長的陳賡,成為同一條戰壕里生死與共的戰友。
患難與共見真情
南昌起義槍聲打響后,盧冬生跟著在賀龍部隊當營長的陳賡,一路向廣東進發。在會昌附近,陳賡帶領第一營與敵人正面激戰,接連攻下敵人三個山頭,但是,擔任兩翼攻擊的部隊因走錯了路,沒有按時到達指定陣地,使陳賡的部隊孤軍奮戰,傷亡較重。陳賡為掩護部隊撤退,走在隊伍的最后,瘋狂的敵人,用機槍掃射,一梭子子彈打在陳賡的左腿上,膝蓋筋和腳腕骨兩處斷裂,鮮血染紅了草地和田溝里的水,陳賡昏死過去。這時,一直跟隨陳賡左右的盧冬生非常焦急,他輕輕地搖動著陳賡說:“營長,我扶你走。”陳賡說,不行,敵人馬上就要追上來了,我走不動,你快跑吧!冬生堅決不走,執意攙扶陳賡,被陳賡狠狠地推了一把;“快走!”敵人越來越近,盧冬生便躲進附近的一堆草叢中。敵人為了不放過一個活人,就用槍翻動著每一具尸體,陳賡佯裝死人,被敵人狠狠地踹上一腳。幾個小時過去,又一批人馬來了,陳賡的腰上又挨了一槍托子,他偷偷睜眼一看,是起義部隊的人,趕快喊:“我是自己人”!這時,盧冬生從草堆里站出來,說:“我來證明,他是我們的營長”。于是,這些士兵,帶著他們倆人,來到了會昌指揮部,見到了他們最想見的周恩來同志。因陳賡的傷勢過重,不能隨部隊一同行動,就由盧冬生一直陪伴他,途經福建汀州、廣東汕頭、香港,一路歷盡艱辛,躲過了敵人無數次的盤問、搜捕,盧冬生就這樣,機智、勇敢、忠心耿耿地帶著陳賡這個隨時都能被敵人發現而又不能動彈的槍傷患者,由香港乘船安全地回到了上海。
屢建功勛身先死
在盧冬生精心看護下,陳賡回到了上海的家。
一天,周恩來來到了陳賡的住處,陳賡夫婦和盧冬生都非常興奮和激動,周恩來簡要分析了我黨面臨的嚴峻形勢,指示盧冬生護送賀龍和周逸群回湘鄂西開辟革命根據地。盧冬生執行新的任務要離開朝夕相處的陳賡大哥,有些難過和依依不舍。陳賡說,從感情上說,我真不愿意你走。可要留你,我怕會耽誤你。你跟著賀軍長、逸群去闖吧。只要咱倆不翹辮子,還會有見面的一天。將來你要帶兵,有機會,你要爭取補習文化,上上學。尤其要鍛煉說話,口才是成大事必備的條件。這也算是我臨別對你說的話。受周恩來的委托,陳賡和妻子王根英作了盧冬生的入黨介紹人,實現了他多年的美好愿望。
盧冬生牢記陳賡的囑托,在革命斗爭中注意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水平、領導才能和工作能力,在紅軍中擔任過連長、營長、團長、師長和師政治委員,轉戰湘鄂邊和洪湖地區,成為開辟湘鄂西蘇區先驅者之一。紅軍長征時,他擔任了紅軍第四師師長;抗戰初期,任三五八旅旅長即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9年3月,被黨組織選派赴蘇留學,進入伏龍芝陸軍大學特別班學習, 1945年9月回國,任東北松東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衛戍司令,成為我軍優秀的軍事將領。不幸于同年12月14日犧牲,年僅37歲,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原載《黨史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