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將海洋作為一種資源來認識并開始爭奪制海權,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開始了。從那時起到現在,人類為控制海洋、占得更多的海洋資源先機,展開了永無休止的廝殺。對于海洋的價值,正如海權論的始祖美國海軍少將馬漢所說:\"任何一個國家,要想成為強國,必須首先控制海洋,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海外貿易,控制了世界財富,進而統治世界。\"
霸主之爭造就\"帝國時代\"
14~15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工商業及航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新大陸的發現,歐洲國家逐漸認識到了海上霸權對遠洋貿易及殖民掠奪的重要性。歐洲早期殖民主義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通過發展海軍向外擴張掠奪,走上強國之路的伊始,就開始了激烈的海上霸權之爭。1580年,西班牙擊敗葡萄牙成為第二個海上霸主,掌握了歐洲與東方各國以及美洲的貿易壟斷權。對\"霸主\"地位窺視已久的英國,由于海上力量弱小,只能獨辟蹊徑,一邊組織海盜船隊在世界各地瘋狂掠奪,一邊潛心發展海軍。1588年和18世紀中葉,羽翼逐漸豐滿的英國通過兩次海上決戰戰勝了西班牙,并在17世紀下半葉戰勝了海上強國荷蘭,從此成為稱雄海上世界300余年的\"日不落帝國\"。同時,日本、德國、美國、俄國等強國也紛紛通過發展海上力量謀求\"大國地位\",海戰成為強國達成其政治、經濟目的的最主要手段。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清朝的北洋艦隊被殲,日本成為東亞海上霸主。之后不久,日本和俄國又為爭奪東北亞霸權迎頭相撞,結果日本擊敗俄國遠東艦隊,成為該地區的海上主宰。1898年,美國在加勒比海擊敗了西班牙艦隊,占領關島,成為西太平洋的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通過海上封鎖使德國海軍被困在基爾運河而毫無作為,沒有制海權的德國失去了海上物資供給線,國內經濟迅速窒息,戰爭潛力迅速減小。為奪回制海權,德國向英國發動了大規模海戰。\"日德蘭\"海戰后,德國非但沒有奪回制海權,反而使英國的制海權更加牢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使用\"潛艇戰\"奪取制海權中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德國人故伎重演,英國水面艦艇損失慘重。隨著美國的介入,太平洋的局勢日益緊張,日本為消滅美國海軍主力,偷襲了美國珍珠港,使美國損失了5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40多艘其它軍艦,但美國的航母卻毫發未傷。在接下來的太平洋戰爭中的航母大戰中,經過珊瑚島海戰、中途島海戰、馬里亞納海戰等一系列海上決戰,美國擊敗了日、德海軍,成為繼英國之后的海上霸主。二戰后,在美蘇爭霸中,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蘇聯強有力的挑戰。隨著20世紀90年代蘇聯的解體,美國的霸主地位才得以穩定。
為吃\"奶酪\"明爭暗斗
二戰后,隨著科技和現代海洋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發現,海洋的資源價值遠遠不只在戰略方面。首先,海洋本身有著遠比陸地豐富的物質資源。比如,洋底蘊藏著約3萬億噸錳結核以及豐饒的鈷、鎳等資源,儲量分別是陸地儲量的200倍至3000倍;海底石油儲量達30000億噸,天然氣儲量約140萬億立方米,是陸地總儲量的3倍;海洋蘊藏著包括潮汐能、海浪能等可供開發利用的能量在1500億千瓦以上,相當于目前全世界發電總量的十幾倍;海洋蘊藏有大量的淡水資源。這些資源給處在\"陸地資源已近枯竭\"的人類帶來了新的光明。在交通領域,世界海洋運輸擔負著90%的國際貿易額運量。本世紀初,世界海洋年吞吐量將達100億噸。在經濟領域,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海洋經濟一直保持著10年翻一番的發展速度,新世紀的發展速度將會更快。此外,隨著土地資源的\"利用殆盡\",建造\"海上城市\"、\"海上工廠\"、\"海上油庫\"、\"海底隧道\"和\"圍海造田\"將成為必然發展趨勢。海洋的這些資源價值如同巨大的\"奶酪\"強烈地吸引著各國,世界各國紛紛吹響了\"向海洋進軍的號角\"。
二戰剛剛結束,各國就開始了爭取領海權的行動。1945年9月28日,美國宣布:\"處于公海下但毗連美國海岸不超過180米深的水域所覆蓋的土地為大陸架。大陸架底土和海床的資源屬于美國,受美國的管轄和控制\"。這樣美國就把大約240萬平方公里海域中的海底資源據為己有。此舉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各國紛紛效仿美國提出了領海要求。1958年,聯合國舉行第一次海洋法會議,會議通過了《大陸架公約》等公約,從此,沿海國家不但正式確立了領海地位,而且也有了確立毗連區和大陸架的合法權益。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領海權得到滿足后,一個對領海以外海洋權益爭奪的浪潮又迅速席卷了全球。經過反復斗爭和磋商,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正式頒布。公約確定了\"專屬經濟區\"的概念,確定專屬經濟區的寬度為200海里;重新定義\"大陸架\"概念,規定大陸架最遠可達350海里,不足200海里的也可擴展到200海里。這樣,各國實際控制的海洋資源就增多了。但隨之而來的是\"公約\"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受到一些國家的嚴重挑戰,以美國為首的大多數西方海洋大國非但對\"公約\"不予批準,而且還自制小條約來抵制\"公約\"。由于\"公約\"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使\"公約\"的批準國和未批準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國際海洋的糾紛日益增多。
雖然頒發了《海洋法公約》,但所有的國家都清楚,只靠法律法規來維護海洋權益是十分可笑的,沒有強大的海軍做堅強后盾,一個國家的海洋權益是根本無法實現的。二戰后,世界各國都加緊了海軍建設,特別是美、蘇兩國更是加緊了全球戰略部署,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使他們的海軍可以保障其對海洋資源的任意掠奪。蘇聯解體后,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更加肆意地開發海洋資源。美國一面反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一面又利用公約為自己的\"艦炮政策\"尋找借口。如利用\"公約\"中關于領海內他國享有\"無害通過權\",沿海各國在公海有航行、飛越、鋪設海底電纜、海洋科學研究等\"六大自由\"的規定,公然在公海、專屬經濟區等海域實行侵略擴張、掠奪資源、竊取情報、炫耀武力和搞間謀活動。
各國在加強海軍建設的同時,紛紛為擴大海軍的活動范圍尋找借口。僅以日本為例,戰后,日本為謀求大國地位在先后突破了\"無核三原則\"、\"禁止武器出口原則\"、\"最高防務開支\"原則后,又突破了\"個體防御\"原則,努力使海軍向遠洋發展。2001年日本又以\"確保海上航行自由\"為由決定派海上自衛隊參加由美國和東盟國家舉行的多國聯合軍事演習,意味著日本將真正\"走出國門,威脅世界\"。
二戰后,世界上共發生了200多起戰爭和沖突,這些戰爭有海上力量參與的為一半以上,而且大都集中海洋資源豐富的地區。
二戰后因海洋資源引發的最大規模戰爭是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本來,英阿馬島主權之爭經雙方談判已基本得到解決,但自從1975年在馬島周圍發現2000億桶石油資源后,英阿談判氣氛急轉直下,戰爭便隨之爆發。
明日之爭\"霧里看花\"
當今世界,在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洋權益斗爭已成為波及面大、對立性強和局勢混雜的主要矛盾之一。各國都在保障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內海水域、領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資源開發權力的同時,繼續向遠洋進軍。在\"海洋法公約\"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海洋糾紛可能在海域劃界、島嶼歸屬等海洋占有問題上產生,而且還可能在海上運輸、漁業、內陸國出海權、科學研究、開發海底資源等海洋利用的領域內隨時出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軍費開支有所下降的情況下,海軍的軍費開支正在逐年上漲。隨著美國實力的進一步加強,俄羅斯的重新崛起,日、英、法及東盟國家海上力量的不斷壯大,集團、大國及地區間的海洋利益沖突將不斷加劇。
目前,世界上130多個沿海國家和地區間存在著海洋權益爭端,有370多處海域劃界存在著糾紛,1000多個島礁有爭議。未來的海洋戰爭很可能在其中與海洋資源密切相關的地區爆發:島嶼--千島群島、釣魚島、南沙群島、獨島、錫帕丹島和利吉坦島、伊米亞島、蛇島、馬爾維納斯群島、阿布穆薩島、哈尼什群島;海域--日本海與鄂霍茨克海、黃海、東海、南海、波斯灣、地中海、波羅的海和黑海、北海、加勒比海、白公海峽和阿拉斯加灣;海峽--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波羅的海海峽與基爾運河、黑海海峽等。
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應由人類共同分享,但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在當今世界不通過斗爭而獲得平等的海洋權益是不可能的。只有發展國力,建設海軍,才能保證國家的海洋利益不受侵犯。正如馬漢所說:\"沒有海軍,我們在緊要關頭所表達的國家意志也就僅僅成了一個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無用的姿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