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有這樣的說法:“發現一道新菜,要比發現一顆新星給人類造福更大。”可見法國人對烹飪美食的醉心程度。法式菜是西餐之“正宗”,去法國如果不能掌握正確的法餐乃至西餐的進餐規則就去吃法餐,很容易出現啼笑皆非的場面。何況,出席法國人的宴請,除了美食,更多的是吃“排場”,吃“文化”,表現你的禮儀與修養。
某先生去法國前向富有經驗的朋友請教進餐禮儀,朋友說:“最簡單又不容易出錯的吃法是看法國人怎么吃,他(她)怎么動,你怎么動。”到了法國,某先生依計行事,如無意外,他的“吃”相是可以打滿分的。不巧的是法國主人席間打了一個噴嚏,某先生趕緊跟著打了一個,舉桌愕然。
某女士作為陪同第一次囑法式西餐。可讓她無奈與惱火的是,盤中的菜還沒吃完就被侍者收走了,光嘗了鮮沒吃飽。原來是她的刀叉位置擺放不對。
一中國人受法國東道主之邀吃自助餐,看見色美味鮮的龍蝦頓時精神大振,掐頭去尾取中段,居然一連吃了3只。還將各色美食盛了冒尖一大盤,結果吃不下而望“盤”興嘆。主人不禁暗暗蹙眉。
西餐的禮儀涉及到方方面面,這些用餐細節在法國尤其講究。
其一,著裝。法國是“時裝王國”,“穿”與吃是并重的。晚宴、招待會或商務宴會等形式的請柬上有時會注明著裝要求。如無注明,一般出席正式宴請須西裝革履,女士則可著晚禮服,這表示你對活動的重視及對東道主的尊重。女士化妝時應特別注意,香水絕不能噴灑過多,過于濃烈的香味會沖淡菜肴的鮮美,是對他人的不尊重。
其二,禮品。出席宴請或招待會,可以送主人一些小禮品。法國人通常是帶一瓶紅酒。這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禮節,二是表示不回請了。當然,送了紅酒再回請,主人自然會更高興。
其三,落座。西餐宴請用長臺,通常客人的姓名、身份要提前告知主人,主人會在餐桌上安排名簽,你按名簽落座自然沒錯。如果無名簽,主人或主管會安排座次。千萬不要拉開椅子就坐,那是很不禮貌的。
其四,進餐。
*口布。主人拿起口布客人才可隨同拿起,平鋪于膝上,不可壓在盤子底部或塞在領口。口布只能擦嘴不可擦汗。
*酒水。法國人講究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先斟酒后上菜,如果不明白其中奧妙難免鬧出笑話。一般是餐前在客廳喝餐前酒,餐后到客廳喝餐后酒。席間,你的面前至少有3至4個酒杯,吃冷菜飲烈性酒(如威忌),用小酒杯;喝湯飲舍利酒,用小酒杯;吃魚蝦飲白葡萄酒,用紅酒杯;吃肉類飲紅葡萄酒,用紅酒杯;吃甜飲香檳酒,用香檳杯。如果你不飲酒,可品飲料,用水杯。吃西餐不講勸酒,“好酒”的朋友不可貪杯,最好控制在本人酒量的1/3,以免出現“醉態”,十分不雅。
*刀叉匙。西餐刀叉的數目是與菜肴的道數是相當的,分別放在吃盤的兩側,左邊放叉,右邊放刀,吃魚、肉、菜的刀叉都有區別。使用刀叉的順序是按上菜的順序,由外至里排列。所以,按“由外至里”、“左叉右刀”的原則使用絕不會錯。盤子上方的小匙吃冷飲,大匙喝湯用。取黃油則使用專用小刀。進餐時,千萬不要手持刀叉比劃著與人說話。若需給別人夾菜,一定要使用公叉公勺。喝湯時,要用右手持匙,側起,順湯盤靠自己一方盛湯。不管是吃菜還是喝湯,盡量不要發出聲音。放下刀叉時,習慣將刀叉(并排)一半放在吃盤上,一半放在餐桌上。如臨時離座,刀叉在盤內擺成“八”字,表示尚用完。用畢,并排橫斜放盤內,柄朝右。
*交談。法國人宴請,有“交談重于一切”之說,這是因為法國人視宴請為交際機會,所以不能“光吃不說”。這也是正式宴會時間大都較長的原因。
*法國人做東道主的宴請,主人往往是在宴請結束前講話,講前會用餐叉或餐刀敲敲酒杯。此時,客人應停止用餐或交談,洗耳恭聽。
*咖啡。法國人喜歡喝咖啡,一般宴請在上完甜點后即上咖啡。端咖啡時切忌不要兜底,應用拇指和食指拈住杯把,將杯子輕輕端起;如果要加方糖,應使用糖夾,不能直接用手抓;小匙是用來攪咖啡的,用后放在咖啡碟左邊,不能留在杯中;品咖啡不能用小匙舀,只需將杯子端起即可,不必連碟子一起端。如果無桌可放托碟,可左手足無持碟,右手端杯慢品。
*水果。吃水果也要用刀叉。比如西瓜,要用叉子剔去西瓜子,再用刀切成小塊,叉食。不可拿起來就啃。
*自助餐。如果東道主邀請你參加自助餐,別像“笑話3”中的“饕餮之徒”,應按順序自動取食,不要搶先;取食后可找適當位置坐下慢慢進食,也可站立與人邊交談,邊時食;所取食物最好吃完;第一次取食不必太多,若需添食,可再次或多次去取。
法國人吃飯還需注意一些問題:
*法國人通常不會直接用英語與外國人交談,這是因為他們認定法語是最優美的語言,是“貴族語言”。若席間與法國人交談時能講幾句法語,哪怕是簡單的問候語,也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法國人在用餐時,允許兩手放在餐桌上,但不允許將兩肘交于桌上。
*當法國人邀你“我們一起去用餐”時,如果主人事先聲明由他們付帳,餐后當然是他付帳。如果無此聲明,則是“AA制”。
*與其他歐美國家一樣,法國人不希望席間相互敬煙。如果有人想吸煙,必須征得主人或旁邊客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