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純 李雁剛
國防科技大學99級碩士研究生文學鋒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感召下重新入黨的故事,引發了青年知識分子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文學鋒現象”。這個事例生動地反映了當代青年知識分子對科學和真理的熱切渴求,對“三個代表”的強烈認同,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巨大威力。同時也給我們如何與時俱進做好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使他的思想上出現了疑惑和反復
文學鋒,湖北黃石人,生長在軍人家庭,1995年9月從地方考入國防科技大學。
1997年,文學鋒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他認真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對其中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理想產生強烈共鳴。
申請入黨,是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結果,是真誠地追求一種理想而不只是為了撈一張黨票,然而,成為預備黨員之后,文學鋒發現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在他的心目中,黨組織是一個集合了優秀兒女、富有戰斗力的先進群體,但實際中的組織生活卻流于形式,在他所經歷的舉手表決中沒有一個投反對票的,更缺乏嚴肅的批評告誡。共產黨員應該自覺地以探索民族生存和發展出路為己任,在各個方面走在群眾前列,但身邊卻有些人學習不刻苦,軍容不嚴整。文學鋒在1998、1999年間,看了一些媒體關于貪官、冤案的報道,潛藏在心的憤世嫉俗的情感一下子被點燃,偏激情緒不斷膨脹,他覺得與這樣的貪官污吏同在一個政黨內是他的恥辱。而這些情緒左右了他對黨的信心,一方面,他感到失望和迷惘,另一方面,他依然以馬克思、周恩來等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一年過去了(1998年),文學鋒認為自己離黨員的標準還差得很遠,于是,就決定推遲轉正。半年后,他正好畢業,來到研究生隊,又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想法:與其在黨內做—名名不副實的黨員,不如在黨外努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人”,這樣,他就—直沒有遞交轉正申請。
文學鋒不但遲遲不交轉正申請,而且在2000年3月18日向黨組織交了一份《關于我沒能按期寫轉正申請的思想匯報》,在思想匯報的末尾,他做了三點申明:一,我入黨是經過慎重考慮了的,完全沒有功利上的考慮,也不是一時沖動。所以,我不能接受說我視入黨為兒戲的批評。二、我對現實的黨的不滿意并不意味著我反對黨的方針、政策。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希望在黨外推動車輪前進而不希望它加重包袱。三、由于我未能按期轉正而造成的所有問題和責任均由我個人承擔,與他人無關。
對文學鋒不愿轉正這一舉動,學校領導、老師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而大多數同學都感到困惑與驚訝。
在老師和同學眼里,文學鋒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員,他在系統工程與數學系里,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99年,他成為本系推薦免試的兩名碩士研究生之一。可是,他鐘情于科技哲學專業,便放棄免試機會,以入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自然辯證法專家朱亞宗教授的研究生。
但他是個理想化的青年。他的導師朱亞宗這樣“認識”他:“文學鋒是很關心政治的,他不是只注重眼前功利的一個人。對這一類知識分子,如果引導得好、培養得好,是可以成為棟梁之才的。但是,他們還是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社會閱歷簡單,思想方法偏激,另外學自然科學的人,對社會問題,有一種直線的認識方法,好就容不得壞,有壞就不能說好,這是搞自然科學的人的一個毛病。用簡單的方法去考察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這顯然是不行的,這個問題還有相當的普遍性。”
與此同時,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認為:文學鋒是高學歷人才,他思想中如此強烈的消極因素并不是個別現象,只不過是在他一個人身上顯露了出來。
學校黨委出于高度的責任心以及對青年知識分子的關愛下了決心: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文學鋒轉變,幫助文學鋒從精神迷惘的困境中突圍。
這個曾經經歷過心靈流浪的年輕人,終于完成了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歸航
2000年11月,國防科技大學遲政委帶領校工作組下隊調研,明確指出:如何看待和處理文學鋒問題,是關系到如何正確看待青年知識分子,把他們團結和凝聚到黨的旗幟下的重要問題。
文學鋒被取消預備黨員資格后,苦悶仿佛得到了解脫,但沒過多久,一種失去精神寄托的更深層的迷惘、困惑和失落,又時時涌上他的心頭。就在這時,黨組織并沒有拋棄他,各級領導和教員熱情地向他伸出了幫助之手。
人文與管理學院學員大隊孫才政委,在老山前線蹲過“貓耳洞”,立過一等功,他把“哈軍工”傳統、“銀河精神”以及自己在老山前線的經歷講給文學鋒聽,用一種真誠的氣質和信念感染著他。
文學鋒說:“三講”教育中,胡長清在民主測評時還能通過,還是合格黨員,我想不通。”
孫才政委跟他講:“你這是用靜態的、凝固的觀點看問題。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胡長清的問題,后來有的同志知道他的問題,揭露了他,這不也說明腐敗早晚敵不過上下一心的凜然正氣嗎?有些年輕人看到消極現象容易激憤,對黨失去信心,那是因為他們和你一樣,認為我們的黨應該是完美無缺的,這未免太理想化了。”
文學鋒喜歡《共產黨宣言》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這句話,這反映了高學歷人員追求個人發展的思想。來自27基地的李勇就給他講“基地工作非常艱苦,但黨員們毫不遲疑地沖在前頭,他們不是不愛惜自己。追求個人的發展沒有錯,但只為了個人發展活著的人是自私自利的。”
“三講”教育時,文學鋒為了證明自己一些想法的合理性,曾做過一個數學模型,推導出“教育越多,腐敗越嚴重的結論”,說明抓教育不如抓法制。
朱亞宗老師從邏輯上指出他的錯誤:“看待社會問題要用辯證思維,而不是線性思維。道德在某種程度上比法制更重要,公民如果不違法,法制就不起作用,有些需要制約的道德問題就打了‘擦邊球。在法制社會里,做官是一時,做人是一輩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從教育抓起。”
文學鋒固執的思想在一點點地轉變。經過一年多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文學鋒逐漸修正了以前的片面認識,增強了對黨的信念和信心。特別是2001年7月1日那天,文學鋒聽了江澤民總書記的報告,仿佛又找到了原來讀《共產黨宣言》時的感覺。
江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都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對任何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都必須一查到底,決不姑息,決不手軟。”聽到這里,文學鋒熱血沸騰,他思想中的疙瘩融化了。
他注意到江總書記對科技文化的理解特別深刻,對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突破物質層面,從精神層面進行了論述。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這些思想體現了對知識的尊重,對人才的尊重,充滿了親和力和感召力。
文學鋒思想上的疑惑解開之后,他埋藏了4年的激情和赤誠爆發出來。2001年秋天,已經被撤銷預備黨員資格的文學鋒再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隨后又遞交了第二份、第三份入黨申請書。
2001年12月,經過黨組織的考察培養,文學鋒終于再次被批準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這個曾經經歷過心靈流浪的年輕人,終于完成了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歸航。
(摘自《中國青年》原標題為《文學鋒:驛動的心不再流浪》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