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寒
一個新毒魔正隨著我們走進新世紀,它就是苯丙胺類毒品——冰毒和搖頭丸。與傳統毒品海洛因、可卡因等不同的是,冰毒和搖頭丸這種新型毒品鎖定的目標是都市青少年群體。如今,冰毒和搖頭丸的泛濫,已成為“世紀之患”。
新型毒品來勢兇猛
冰毒和搖頭丸流入我國的時間并不長,但其泛濫速度之快,流毒范圍之廣令人震驚。1990年,我國第一起冰毒案在廣東告破。1996年,廣州白云機場首次截獲走私入境的搖頭丸。從那以后,冰毒和搖頭丸像瘟疫一樣迅速蔓延開來。目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已發現冰毒和搖頭丸。2001年,全國共繳獲搖頭丸200多萬粒。今年第一季度,各地又收繳搖頭丸20萬粒、冰毒247千克、易制毒化學品488噸,摧毀毒品加工廠(點)10個。新型毒品正以猖狂的勢頭泛濫開來。
冰毒和搖頭丸都是從麻黃素中提取的苯丙胺類藥物。冰毒是像冰一樣清澈的結晶體,看上去就像冰糖一樣,其制成品有片劑、丸劑、溶液等。搖頭丸比普通藥片稍厚一些,像含片或糖豆,外觀顏色花花綠綠,表面通常還繪有大象、獅子、卡通畫等圖案,其貌似可愛的外表,使第一次接觸的青少年很容易放松警惕、上當受騙。
另外,搖頭丸和冰毒同屬中樞神經興奮劑,但搖頭丸是各種毒性成分的混合體,不僅具有興奮作用,而且具有致幻作用,其毒性比冰毒更容易拖青少年“下水”。從這個意義上說,搖頭丸是比冰毒更“毒”的東西。
搖頭丸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泛濫到全國各個角落,那些違法經營的歌舞娛樂場所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上海市一個被查獲的迪廳老板供述:由于沒有搖頭丸賣,自己迪廳的生意都被周圍幾家有“藥”的迪廳搶了去。眼看自己的迪廳瀕臨倒閉,于是他也開始引進搖頭丸,使迪廳每月營業額一下猛竄到十幾萬元!服用了搖頭丸后,人的生理表現之一就是口渴,想喝水、喝酒。一個被送進戒毒所的17歲女孩回憶說,自己平時最多只能喝一杯啤酒。在迪廳吃了搖頭丸后,那一個晚上她共喝了12杯啤酒!
搖頭丸在給迪廳、酒吧帶來巨額利潤的同時,也借著迪廳、酒吧里那震耳欲聾的音樂節奏的掩護泛濫開來。
小小搖頭丸危害青少年
冰毒和搖頭丸鎖定的消費群體主要就是都市青少年一族。據統計,經常光顧迪廳、酒吧的人中,80%以上的是17歲至30歲的青少年。近年來,經常“泡吧”和“蹦迪”的青少年,大都知道一個流行的術語:“嗨(high)”。所謂去“嗨”,已經成了在娛樂場所服用搖頭丸的代名詞。
搖頭丸之所以很容易從青少年身上打開缺口,就是抓住了青少年群體喜歡追逐時尚,同時辨別是非的能力又較弱的特點。深圳戒毒所里一個17歲男孩回憶第一次服用搖頭丸時說,他和朋友來到迪廳一起跳舞,朋友拿出了一顆紅色的小藥片,問他吃過沒有。他說沒有。朋友說,你太土了,來這玩的都吃,吃了這個能讓人感覺到特別高興,而且還不上癮。他一看周圍很多人都在吃,他也就第一次吃下了搖頭丸。大約過了半個小時,他開始感覺到口渴,不僅想喝水,而且還想喝酒,特別想說話,想聊天,好像身體里有一種熱血在往外涌。于是他就隨著音樂的節奏使勁地搖頭,仿佛只有這樣才感到舒服和痛快。從那以后,他每次去迪廳,都要吃搖頭丸,如果隔兩天不吃,就感覺失魂落魄,陷入了對毒品的精神依賴。
無數事實證明,搖頭丸不僅會使人上癮,而且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危害巨大。在國外,搖頭丸又被稱為“迷魂藥”。由于搖頭丸導致非正常的性幻覺和性沖動,所以服藥后,男女青少年極易發生越軌行為和侵害行為,從而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造成終身危害。一個經常服用搖頭丸的女孩供述:吃了搖頭丸后她意志極度薄弱,容易做出出軌的行為。而第二天,她會覺得很累、很疲乏,既不想吃飯也睡不著覺,甚至有一次連續15天都睡不著,整個人的臉色都是灰色的。明明她要去拿什么東西,轉過頭來卻忘了,醫生說她得了“失憶”病癥。而北京一家戒毒所曾對20位服用過搖頭丸的男女青年進行腦損傷檢測,發現20人中無一例外地在腦部基底結附近發生了異常性改變,即搖頭丸對大腦細胞造成了無法康復的損害。這種損害對在校學生來說,將使他們無法再集中精力學習。同時,搖頭丸的魔爪甚至已經開始從歌舞廳伸向校園。北京市某中學初三年級的幾個同學在家里舉行生日聚會時,其中一個同學居然就就拿出了搖頭丸并讓同學品嘗。
由于冰毒和搖頭丸是中樞神經興奮劑,服藥后會使人產生幻覺和妄想,出現精神病的臨床癥狀,所以近年來因服用冰毒或搖頭丸的吸毒者精神失控,進而危害社會的案件,已屢見不鮮。
應對之策預防在先
面對新型毒品對青少年步步緊逼的嚴峻形勢,警方和教育界人士認為,最有效的應對之策就是預防在先。因此,今年“國際禁毒日”前夕,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和西城區教委聯合推出了“毒品預防教育進校園”的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
西城公安分局內保處處長耿向民把這次“毒品預防教育進校園”活動稱做打“預防針”。他說,從生理角度看,青少年時期正是發育階段,心理狀態很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勝心和好奇心又強,很多人就是在模仿心理的驅使下,從“嘗一口”、“試一下”開始,最終淪為了毒品的俘虜。所以,亡羊補牢固然重要,但打“預防針”的工作更有意義,也更有效果。
目前我國有在校小學生1.3億人、初中和高中生7368萬人、大學生556萬人,社會青年更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新型毒品瞄準的就是這個巨大的“市場”。但愿我們的社會、學校和家庭,都能夠提高警惕,共同對青少年打好遠離毒品的“預防針”!
(摘自《半月談》原標題為《世紀之患——新型毒品緊逼青少年》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