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 來
近日,筆者在報紙上讀到這樣一條消息:隨著社會上刮起的“洗腸”、“洗血”之風,一些省市的醫療機構也因陋就簡,利用手中的一些簡單醫療設備開始了各種血漿療法。他們從患者身上采血,然后離心,將分離到的血細胞處理后再回輸給病人;剩下的血漿放到冰箱內冷凍24小時,然后放到自來水水槽內溶解(這時可看到血漿中有絮狀物,操作人員誤認為這就是脂肪類物質,實際上這是血漿中析出的纖維蛋白),再離心,棄去沉淀物,剩余的血漿再放入冰箱冷凍,第三天,病人來院前將血漿放入37°C水中溶解,再離心后回輸給病人,以此治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據參與執法調查的專家說,這些單位不但設備簡陋、陳舊,不符合血液分離要求,操作人員甚至不懂血液學基本常識,誤把正常的纖維蛋白沉降物視為脂質物去除,而且操作過程嚴重違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沒有執行一人一針一剪,器材重復使用……讀到這,我幾乎被這些人的做法震驚了!血是何等凈潔之物,經他們這樣折騰之后的的血液再輸回體內,后果能夠設想嗎?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總之所有能夠經血液傳播的疾病都可能感染上,而染上哪一種是鬧著玩的?!
繼而,筆者聯想到最近耳聞目睹的還有許多類似的事例:一家醫院給一個病人安裝了8個支架;一位患者頭痛,醫生開了“全身CT”的檢查單;明明花幾十元錢做個心電圖就能解決的診斷問題,卻硬要患者花5000元做血管造影……
那么,作為患者,我們怎樣才能保護自己不被坑、不被騙,不做這種不良醫療經濟行為的犧牲品呢?筆者學醫,家人又都是專家一級的大夫,我們有幾條經驗愿意介紹給大家,也許能有些幫助。
一是有病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千萬別被電線桿子上的小廣告牽著跑)。因為正規醫院都有正規管理,好歹國家給咱把著一道關呢!二是大病最好去大醫院(省市級醫院,各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因為他們見多識廣,有經驗,醫生的水平高,設備也先進,造成誤診、誤治的可能性會小些。三是能去??漆t院看的病盡量去??漆t院看。比如心臟病應該去心血管??漆t院看,腫瘤應該去腫瘤醫院看,結核病應該去結核病防治所看,以此類推。因為??漆t院不看別的,就看這種病,自然更有經驗,治得更規范、更正宗,效果更好。最后,記住幾個原則——
選擇檢查方法:
先簡后繁,先無創后有創。我們以冠心病為例,假如懷疑有心肌缺血,首先應做心電圖,簡單、便宜、無創;查不出毛病后,可以做運動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雖然稍貴,但無創也較簡單;還不行,可做心肌核素掃描,此檢查要貴一些,但仍屬無創檢查,危險性較小,且基本能確定有無心肌損害;最后才選擇血管造影檢查,因為這種檢查較貴不說,最重要的是它屬于有創檢查,必須住院進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一般只有在其他檢查認為有問題且準備做介入治療或心臟搭橋術時才作此項檢查,為的是指導醫生擬定治療及手術方案。
采取治療措施:
第一,能不吃藥就不吃藥。比如輕型糖尿病,能用飲食控制就用飲食控制,不要用降糖藥。
第二,能少吃藥就少吃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不管什么藥,進入體內都要靠肝腎代謝排出,對肝腎來說,它們都是負擔。天長日久,即使原來的病治好了,肝腎也會受到損害。
第三,非吃藥不行的,也要遵循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能輸液不輸血的原則。那種來不來就“吊瓶”(輸液),甚至患者主動要求吊瓶、要求輸血的做法是欠科學的,弄不好治好了小病卻得了大病,可就劃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