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治鴻
尊敬的編輯:
我經常患口腔潰瘍持續有三四年了,口里、舌頭上、唇上,經常是“此起彼伏”。時間短的一個星期左右就好了,時間長的要二十多天才能下去。開始我還吃各種敗火藥和維生素,可是都沒什么效果。后來干脆就不吃藥了,到時間也就下去了,可這個過程疼啊!而且持續有三四年了。
最近我在報上看了一則廣告,一家醫院說他們通過幾十年的研究研制出了能根治這病的藥,我試著給他們打了個電話,一問,可以函購,一個療程596.00元,可還是感覺有些不可信。
有關這方面的知識能請專家給我講一下嗎?
一位痛苦的讀者
在人們生活當中長口瘡是比較常見之事。口瘡在廣義上是口腔黏膜發生破潰損害,產生疼痛。狹義上多指復發性口瘡而言。一般來講,口瘡是由許多不同原因引起的,病損表現也不完全相同,疾病性質也不一樣。因此明確診斷,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是必要的。
在許多情況下,口腔黏膜均可出現破潰損害。有些是由局部因素引起的,但也有很多是由全身因素引發,甚至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或是全身系統病的一個口腔表征。俗話說“長口瘡是上火了”,還有句成語“人之口破皆屬于火”,這是與中醫觀點相近的一種說法。口瘡與“火”關系密切這是不能否認的,在中醫臨床治療上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結合現代醫學,如單純以一個“火”字來概括口瘡就有失全面了。
能引起口腔唇、舌、口底、頰、齦、腭、咽等處黏膜破潰的病因是很多的,如細菌(球菌為主)引起的各種感染性口炎;病毒引起的皰疹性口炎、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帶狀皰疹;霉菌(白色念珠菌為主)引起的鵝口瘡、口角炎、義齒性口炎;梭狀桿菌、螺旋體引起的壞死性齦口炎;對藥物或某些物質引起變態反應的過敏性口炎;多形性紅斑等。這幾種口炎多為急性發作,均可表現口腔黏膜充血發紅水腫,糜爛滲出,甚至形成潰瘍,并可同時伴發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如發熱、口干、口熱、頭痛、全身不適及白細胞升高等,甚至有的可同時伴有皮膚皰疹和充血紅斑破潰滲出。其他如物理、化學等因素不良刺激而引起的口腔黏膜破潰,最常見為咬傷和尖硬物創傷,還有溫度過高或接觸具有腐蝕性的化學藥物引起的。
還有一些特殊感染性疾病及全身系統性疾病,也可在口腔局部出現破潰損害,如結核、梅毒、艾滋病以及白血病、肉芽腫性潰瘍、壞死性肉芽腫等。這些疾病在全身癥狀、體征不明顯時,有時可由口腔病損早期發現確診,而得到及時治療。
至于口腔黏膜的癌性潰瘍,相對比較少見,約2/3患者發生于50歲以上,男性較女性為多。早期表現為黏膜上皮增殖性硬結,往往易被忽視。繼而表層糜爛潰瘍,表面可見紅色間以少許白色小斑點,淺在而無壞死,偶有刺激性痛,觸之表面粗糙邊緣稍硬。后期則疼痛明顯,潰瘍深而呈火山口狀,邊緣呈堤狀或花瓣狀外翻高起,甚至呈菜花狀增殖,表面有壞死物,基底有硬結。本病重在早期診斷,以便及早治療。因此對久潰不愈的潰瘍,應給予重視。
平時最常見的是復發性口瘡,下面主要介紹一下此病。
復發性口瘡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見的疾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以青壯年多見。本病主要特點是口腔潰瘍呈周期性或不定期反復發作,可發生于口腔唇、舌、口底、頰、腭、齦、咽等多個部位,但多呈局限性淺潰瘍。有自限性,一般為1~2個潰瘍,多者可達數個或數十個,一般在7~10天愈合。
多數患者隨著病程的增加,癥狀也隨之加重。發作可由數月一次,而變為每月均有發作,甚至兩次發病的間隔期縮短至二周或一周,嚴重者此起彼伏連續不斷,重者愈合期延長,甚至二周或數周以上。影響患者飲食說話和生活質量。在口腔活動或進食刺激食物時疼痛明顯加重,使人心煩不安。尤其發生于舌、軟腭、咽部時,則疼痛更為明顯。
此病病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患者的臨床病損表現、病情輕重和病程發生發展過程以及激惹誘發因素又不盡相同,加之目前西醫、中醫臨床分型還未完全統一,因此也缺少特效的藥物和療法。其反復發作,病程可由數年至數十年。病情可逐漸加重,但也有自行緩解者。本病發生前少數人可有口腔局部或全身輕度不適,但多無明顯全身癥狀,對全身狀況影響也較少。
此病的治療目前還是以局部對癥治療為主,這對于緩解癥狀、減輕疼痛、促進愈合還是有益的。但若說控制病情防止復發,從目前看來還是一個難點。因此前面讀者所說的那個不需要任何檢查,甚至看都不看一眼就能寄來藥物“根治口瘡”的廣告讓人難以相信。希望廣大讀者能謹慎辨別,到正規醫院去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