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道培/編譯
1995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600名心臟病患者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心臟病最易在發怒后的兩小時內發生。由此可見,經常發怒或感情用事不僅會使事情變得不可收拾,而且還直接威脅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可是沒有人會一生都事事順心,壞情緒總是不請自來,難道我們真地擺脫不了壞情緒嗎?專家說:“當然不是!”
◎找出原因◎
當你發現自己正陷入壞情緒時,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然找原因有時并不容易,這時你可以發動家人或密友,在用餐或休息時把自己的煩惱和問題統統擺出來,這樣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困擾你多時的難題也許迎刃而解,心中的悶氣也會隨之消失。
◎掌握壞情緒的規律◎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泰爾認為:“大多數人的情緒都容易受身邊發生的事情影響,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緒的變化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過程。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健康狀況、活動情況甚至時辰和氣候的變化都對我們的情緒有影響。”泰爾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在晚間更容易發怒。因為在每天的前三分之一時辰里人體具備了很高的能量,到了下午,能量就逐漸降低。當人處于低能狀況下做高耗能的工作時,情緒就易變壞。美國依阿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大衛·華森曾對125名臨床病人做過研究,他發現人的體溫與情緒有很大的關系。他的研究結果表明:人的體溫正常時往往就是他們的工作能量最充足的時候。華森對此有過親身體驗。他每天上午工作,下午與學生見面;在下午,他的精力就沒有上午集中,這時他的心情常常是糟透了。
◎保持充足的睡眠◎
根據匹茲堡大學醫療中心的醫生羅納德的研究報告,睡眠不足會使人精神不振,情緒變壞,甚至難以控制,偶有不順心的事就會暴跳如雷。就像小孩在精神不好時會哭泣或發脾氣一樣,醫生或護士在工作繁忙精力不濟時,往往容易對病人失去耐心甚至對他們發脾氣。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維爾對15名自愿者做了為期1個月的實驗。這些人每晚上床睡14個小時,實際睡著11個小時,但他們的睡眠時間一天天減少,最后每天僅睡著8個小時。通過這個實驗,維爾發現,睡眠越少的人脾氣就越大。
◎擁抱大自然◎
接近自然是調節情緒最好的方式之一。眾所周知,養花之類的事是一種很好的修身養性的方式。若沒有條件,每天打開窗戶觀賞一下草坪或樹木也是很好的。心理學家卡普蘭在《自然的體驗》一書中指出,在窗外是自然風光的辦公室內工作,要比在窗外是停車場的辦公室內更使人精力集中。
◎多從事戶外活動◎
泰爾曾對一組18歲的男女進行過每天步行10分鐘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散步后人的精神狀態得到明顯的改善,因工作壓力等產生的壞情緒可立刻消失。馬里蘭州大學的運動學教授費爾特指出,體育運動對改善人的情緒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使人產生熱能,并通過汗液排泄廢物。
◎科學飲食◎
營養學家莎摩在《情緒與食物》一書中指出,情緒的變化與營養有關,而營養主要來自于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很多西方人都有以一杯咖啡代替早餐的習慣,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他們往往因空腹工作而精力不濟,繼而降低了控制情緒的能力。莎摩建議早餐一定要吃飽,同時限制咖啡的食用量,每天至少飲用6至8杯清水。另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據營養學專家惠特曼的研究,碳水化合物能有效地為大腦提供5-羥色胺,這種化學物質如天然鎮靜劑一樣,能使大腦處于良好穩定的工作狀態。
◎笑一笑◎
研究人員曾這樣做過一項實驗,把志愿者分為兩組,第一組用牙齒咬住鋼筆,第二組用嘴唇含住鋼筆,然后讓他們一起看可笑的動畫片,第一組露齒而笑,第二組卻無法笑,結果第一組的人普遍比第二組的人認為動畫片更有趣。心理學家拉森說:“有一天,我的秘書告訴我,‘你的情緒好像很差!我意識到這點后就刻意地改變自己的表情,隨后我就不知不覺地忘了原先的不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