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關穎凡
陳雪清簡介:1991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從事聽力學專業工作多年。曾多次赴國外進修人工耳蝸及與聽力學相關的專業知識,為首批中國和澳大利亞政府聯合培養的聽力學專業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助聽器選取配、人工耳蝸植入及聽力語言康復,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無意中在電腦的檢索欄敲入了"人工耳蝸"四個字,隨后蹦出來一連串的文章讓我目瞪口呆,原來我竟觸及到了一個如此熱門的話題。而一一瀏覽這些文章后,除了巨大的好奇,我還明顯感覺到了成千上萬的聽覺障礙患者對這一新技術的熱切期盼。于是在簡單、迅速的聯系之后,在北京同仁醫院中國規模最大的人工耳蝸植入中心,我采訪了在此工作的陳雪清醫生。
記者:從字面上理解,人工耳蝸是不是就是一種能夠替代耳蝸的儀器?
陳醫生:準確的講應該是替代耳蝸內的受損傷的毛細胞。毛細胞是位于內耳耳蝸中的一種很特殊的細胞。它的功能主要是將外耳收集到的聲音信號轉化為生物電信號,并傳導到聽神經,繼而我們的大腦才能根據聽神經傳來的沖動分辨聲音。當毛細胞發生損害后,聲音的傳導過程就會中斷,于是就產生了聽力障礙。
記者:所有的聽力障礙患者都是毛細胞損傷造成的嗎?或者說是不是所有的聽力障礙患者都可以通過人工耳蝸植入重回有聲世界呢?
陳醫生:不是。聽力障礙分為三種。一種是傳導性耳聾,主要是外耳、中耳發生病變引起的。第二種是感音神經性耳聾,它又可分為感音性和神經性兩類。第三種是混合性的。只有第二種中的感音性耳聾是由毛細胞損傷引起的,也就是說人工耳蝸植入只適用于這類患者。當然對于一部分混合性耳聾患者,也可以先通過一期手術治愈外、中耳病變后,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二期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目前此項技術使用于聽力損傷超過90分貝的極重度耳聾患者。
記者:您認為在治療過程中,影響療效的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呢?
陳醫生:耳蝸植入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很關鍵的。
記者:能具體講講嗎?
陳醫生:當一個患者來到醫院要求做人工耳蝸植入時,首先我們要對他進行術前評估。包括病因檢查,看看患者是不是感音性耳聾;聽力測試,看看聽力損傷是否達到了90分貝以上,如果還未達到,我們就建議患者使用其它助聽裝置矯正;影像學檢查,直觀地了解耳蝸的結構和發育情況;語言能力的測試以及身體狀況的其它一些檢查等。當術前評估確認患者適合做人工耳蝸植入后,我們就要求患者提前3個月作術前康復訓練,即雙耳配帶大功率的助聽器,這樣可以培養患者對聲音的敏感性,有助于術后的康復和調試。對于比較小的患者,術前康復還可以幫助他們逐漸接受和適應助聽裝置以及培養聆聽習慣。然后是接受手術,手術之后還有很關鍵的術后調試和訓練。術后調試是從術后一個月開始,由專業人士通過電腦調試,從每周一次到每兩周至一個月調試一次,直至調試到最佳狀態。此外,患者還要每半年到一年復診調試一次,以便調整人工耳蝸系統中使用的程序。術后的康復訓練與普通的教幼兒會話是有很大差別的,因此也應由專業人士通過特殊的方法進行。一般情況下,語前聾的小患者需要3年左右的訓練,語后聾患者約需0.5~1年。
記者:那么通過這樣復雜嚴謹的治療,每個患者都能夠達到很好的療效嗎?
陳醫生:同仁醫院目前接受手術的患者已接近200人。我們共跟蹤調查了26位接受手術兩年以上的患者。到術后兩年時,其中有25人能夠通過語言與他人交流,另一人需要語言和部分手語配合。另外,大部分3歲以前接受手術的語前聾小患者,經過有效的康復訓練后都能進入普通學校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所以說,人工耳蝸的治療效果還是非常好的,當然具體到每個患者還有他們的個體差異,因為他們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接受手術的時間以及術后訓練等情況并不完全相同。
記者:接受手術的時間是越早越好嗎?
陳醫生:沒錯,語前聾患者3歲以前進行手術效果最好,對于語后聾患者如果無法通過手術及藥物治療則最好在發生聽力障礙后盡早進行手術,總之我們強調患者盡早接受手術。這一點說起來似乎很容易,但許多患者尤其是語前聾的嬰幼兒患者常常因為家長的疏忽,錯過了0~3歲語言快速發展的黃金階段接受治療。比如,有些父母由于缺乏相關知識或相信所謂"貴人語遲"之類的說法,根本就沒能在早期發現嬰兒耳聾,結果造成聾兒在3歲以后才被確診。也有些家庭由于一時沒有足夠的錢為孩子進行治療,于是就一拖再拖,直到錢攢夠了才來治療,但那時孩子已經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
記者:看來,我國通過這種手術治療聽力障礙的情況好像并不樂觀。
陳醫生:的確,在我國,耳聾的患病人數居五大殘疾之首,大約有2400萬,其中約300萬是聽力損失大于90分貝的極重度患者,他們中有很多是感音性耳聾,是適合電子耳蝸植入手術的。而到目前為止,只有600多位患者接受了這種手術。但最主要原因還不是手術時機的耽誤,而是大多數家庭無法承受高額的醫療費用。我們現在使用的電子耳蝸都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價格在14~17萬之間不等,再加上手術和術前、術后康復訓練的費用,每一個患者都要花費大約20萬人民幣,這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是很難承受的。
記者:怪不得"人工耳蝸"是個熱門話題,大概除了因為它是最新的治療技術以外,還因為它昂貴的身價吧?難道就沒有其他比較好的解決方法嗎?
陳醫生:目前從事此項工作的醫療單位及患者大多認為如果治療費用能夠由國家、慈善機構和患者家庭共同分擔,情況就會好得多。目前符合條件的患者也可在深圳發展銀行北京分行貸款,"用明天的錢看今天的病"。另外,如果我國能夠盡快研制出好的國產人工耳蝸也會大大降低治療費用。那樣,人工耳蝸才能真正造福廣大患者!